8月8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1-6月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北京该领域共有5135家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737.75亿元,同比下降3.7%;营业成本360.19亿元,同比下降1.2%;利润总额2.47亿元,同比骤降67%。
分行业看,住宿业1613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3%,利润总额仅5980万元,降幅高达92.9%;餐饮业3522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利润总额1.88亿元。
细看分行业的情况,更是让人心头一紧。住宿业1613家单位,今年上半年总共赚了5980万元,比去年同期少了92.9%。算下来,平均一家酒店半年净利润不过三万多元,甚至可能还不够交一个月房租。
餐饮业稍好一些,收入降幅只有2.3%,利润总额1.88亿元,但同样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在经济学的利润公式里,利润=收入-成本。这一次,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先看收入。住宿业收入下降7.3%,餐饮业下降2.3%。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腰斩式”暴跌,但对于高固定成本的行业来说,即便收入减少几个百分点,利润也可能被放大成几十个百分点的跌幅。
酒店的水电、人工、保洁、安保,餐厅的厨房租金、服务员工资——这些费用无论有没有客人,都得照付。这些行业只要收入下滑,都会瞬间压力山大。
再看成本。上半年,北京住宿和餐饮业的营业成本下降幅度只有1.2%,远远低于收入降幅。这说明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压缩开支。人工成本是刚性的,房租更是写在合同里的白纸黑字,你想省,也没法立刻省下来。
而在需求下滑的背景下,不少商家只能寄希望于降价促销,吸引更多顾客。但这往往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价格战——大家都降价,结果谁也没多赚到钱,反而把整个市场的价格预期压低了。
这种互相消耗的局面,在经济学上叫“囚徒困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住宿业比餐饮业更惨?答案在于两者的商业结构。
餐饮的可变成本比例更高,客流减少时,食材采购可以相应减少,亏损的速度慢一些。餐饮的客源结构也以本地人为主,即便外地游客减少,本地聚餐和外卖还能撑起部分收入。
而酒店的客源更多依赖外地游客和商务差旅,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会展恢复节奏的影响更大。更何况,餐饮还能通过新品、套餐、线上外卖灵活调整价格,而酒店的价格调整往往慢半拍,还受制于平台规则和节假日周期。

这些行业变化并非“最近行情不好”那么简单,它折射出更大的宏观信号。
首先是消费信心的不足。经济学有个“消费函数”原理,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下的可支配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即便收入没明显减少,如果预期变得悲观,人们也会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把钱花在旅行、住宿、聚餐这些可选消费上。
这种心理变化,往往会先在服务业的数据中显现出来。
其次是旅游和会展恢复不及预期。北京是国内会展和高端旅游的中心,但今年上半年,高消费的商务差旅和中高端旅游尚未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这意味着酒店失去了最愿意为高价房间买单的客群,而低价散客的增加并不能弥补利润缺口。
最后是成本压力仍在。虽然整体物价水平不高,但在一线城市,人工、房租、能源等成本依旧高企,价格又难以上调,利润空间自然被持续挤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已经不仅仅是周期性的低谷,而是结构性困境:需求端疲软、成本端僵化、行业竞争过度。
在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里,长期来看,经济利润会趋近于零。北京的住宿和餐饮业似乎正在逼近这种状态——市场供给充裕,价格战激烈,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让利润线跌破零点。
出路在哪里?一条路径是降低固定成本比例。酒店可以尝试轻资产运营,与业主方合作减少自有物业投资;餐饮则可以通过短租等灵活形式降低租金风险。
另一条路径是提升服务的边际价值,让顾客愿意为差异化买单——主题化酒店、沉浸式餐饮体验,都是试图跳出价格战泥潭的方式。
同时,客源的多元化也很重要,酒店可以增加长租、团建、会展等业务,餐饮则可扩大线上销售和品牌延伸。

这些是给从业者的建议,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消费整体回暖、经济正式复苏才行。
利润骤降67%的数字,不只是行业经营者的噩梦,也是一面放大镜,让我们看到当下消费端的真实困境。人们普遍收紧钱包,商家则被高成本困住,低价竞争在消耗彼此的耐力。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太久,关店潮可能会接踵而至。
短期的寒冬不可怕,可怕的是结构性的问题被忽视。如果消费信心不能恢复、成本结构不能优化,这份半年报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许意味着更多促销和折扣;但对于商家而言,这是一次必须答完的生死考题。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