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之内,必须偿还全部的86亿债务。
1960年,周总理同苏联就债务问题进行谈判,苏联方面刚坐下谈判桌,就丢下这句话扬长而去。

3个月,86亿,就算一直不停地用算盘点,三个月都不一定能算完这86亿的债务,更何况是偿还。
而且,当时新中国正处于艰难时期,就算不加这个期限,也根本就拿不出来这么多钱。
这笔账到底是怎么欠下的?最后我们又是怎样偿还这天价的外债呢?

巨额债务的来源
86亿的债务,自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欠下的,这笔巨额债务的源头,还要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
当时中国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组织志愿军援助朝鲜,对抗美国所谓的联合国军,保家卫国。

既然要打仗,装备、粮草、补给等都要齐备,粮草和补给就不用说了,虽然当时并不是很充足,但国内咬咬牙,还是能省出来一些。
最让中国头疼的,就是武器装备了,要知道,志愿军此去朝鲜,是要正面对抗美国的军队,武器装备肯定要跟的上,不说能够达到美国那样的水平,至少也要说的过去才行。
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一穷二白,军队所使用的制式装备,大多都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武器。
凭借这些“老掉牙“的装备,根本就不可能跟拥有精良装备的美军作战。

于是,中国便将目光放到了“老大哥”苏联的身上,毕竟中国、朝鲜和苏联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给点帮助也说的过去。
不过苏联嘴上答应的很痛快,但心里的盘算可没有表面上那么痛快,说是对中国和朝鲜进行军事援助,其实就是让中国与其签订贷款协议。
当时的那些苏联的武器装备,表面上是苏联援助给中国的,但实际上,却是中国拿真金白银买下来的,只不过打了欠条而已。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欠下的第一笔外债,而这还不算完,苏联的“把戏”并没有就此结束。

除了军事上的援助之外,苏联还对中国提供了经济建设方面的援助。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因为连年的战争,毁坏得厉害,可我们自己又没有相应的技术,连修复都做不到。
这个时候,还是苏联,作为能够跟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苏联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人才有人才,再加上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简直就是外援的第一选择。

而且苏联也急于在国际上扩充自己的势力,自然也不愿意错过中国这个极大体量的国家,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了《经济互助协定》。
本来按照条文规定,苏联的援助应该是无偿的,可是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他们硬是将这个无偿变为有偿,甚至还将各项支出计算得十分明确。
中国不是没想过反驳,可当时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国力差距巨大,更何况,我们的确是接受了苏联的援助,他们也的确付出了很多精力与金钱。
就这样一来二去,中国就摊上了86亿的外债,而最大的债主,就是苏联。

新中国从此再无无内外债
86亿的天文数字,放到当时任何一个国家身上,都是一场灾难,就算是苏联自己,也不可能非常轻松地拿出来86亿。
如果这个外债放到其他国家身上,大概率会选择赖账,毕竟实在太多。
可中国不想让这份债务,成为别人口中的“把柄”,就算再困难,我们也要努力偿还这笔债务。

于是,周总理便带领着谈判代表团亲临莫斯科,不是希望他们减少外债,而是希望苏联能够延长期限,三个月的时间毕竟还是太短了,就算中国真的有这么多资金,也根本周转不过来。
苏联也是看出来,中国短时间内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便将这个期限延长五年,并且可以用其他资源按照市场价进行替代。

中国的各种资源的确相当丰富,像粮食、水果这些物资,中国的产量可以说相当高,但关键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这些物资的产量是很高,但是平均下来,一个人也分不到多少。
还总归是要还的,既然物资不富裕,那就省吃俭用,每年省出来一点用来还债。
当时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今年的收成明明已经很好了,肉类也有很多富裕,可是到了市场上之后,发现还是短缺,缺失的那部分,其实就是用来还债了。

除了粮食之外,苏联还将目光盯上了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前苏联就曾凭借在中国边境地区扶植军阀势力,来为他们挖矿打掩护。
现在他们已经不满足偷偷摸摸的了,直接就光明正大的提出来,声称中国可以拿这些矿产资源抵债,只要中国愿意,他们还可以帮助中国进行开发。
中国人自己的盘,怎么能够允许别国插手,而且苏联一旦接手矿产的开发,肯定会派遣驻军驻扎,这不就相当于另一种军事基地吗?

无论是从生态安全出发,还是国家安全方面出发,都不可能允许苏联接手中国矿产的开发。
就是凭借着这些一点一点节省下来的物资,工人们日复一日挖掘出来的矿产,中国才勉强还清了这86亿的外债。
当政府对外公布,新中国从此再无内外债务的时候,中国人民的腰终于挺直了,中国也就此与彻底解除苏联的各种限制,终于实现了独立自主。

或许中国的行为并不被西方国家理解,但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我们的底线。
独立与自主,从来都是嘴皮子说说的,更要付诸于行动。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