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九百年前,东汉大军在漠北草原大胜匈奴,史学家班固挥笔写下《封燕然山铭》,工匠们攀上悬崖将文字刻入岩石。

此后,风沙掩埋了石痕,这篇铭文成了只存在于史书中的传说。

直到1990年,蒙古国悬崖上的汉字被偶然发现,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才终于得以被证明。

1990年,在蒙古国的杭爱山,两个当地牧民像往常一样在山中活动。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两人赶忙跑到一处悬崖下躲雨。

雨停之后,阳光洒下,其中一个牧民不经意间抬头,竟发现被雨水冲刷过的悬崖石壁上,似乎有一些奇怪的痕迹。

凑近一看,这些痕迹竟然是一个个文字!

他们虽然看不懂,但感觉这些文字很特别,不像是自己熟悉的文字。

这一发现太新奇了,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蒙古国的一些专家得知后,迅速赶来查看。

经过初步判断,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竟然是中国的汉字。

可蒙古国专家们对汉字的研究有限,面对这些刻在悬崖上的文字,他们一头雾水,无法解读其中的含义。

于是,他们决定向中国的专家求助。

时间来到2014年,蒙古国的专家,联系上了中国内蒙古大学的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向他讲述了悬崖上发现汉字石刻的事情,并分享了一些相关的照片和资料。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是研究蒙古学和历史文化的专家,看到这些资料后,他十分重视,当即决定要深入研究一下。

从蒙方提供的图片资料上,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和他的团队,辨认出了十几个字。

可这些字互不连贯,难以成句,要仅凭这十几个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寻找线索,确定石刻的年代和内容,简直难如登天。

但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没有放弃,他和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研究。

随着研究一点点深入,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段文字,极有可能来自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时期。

而且,根据史料推测,这面碑文,很可能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

这个发现让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振奋不已,他立即联系蒙方学者,告知了这一推测。

蒙古国方面对这个发现也十分震惊,随即邀请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和延安大学历史学系讲师高建国,前往蒙古国做进一步实地考察。

2017年7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等人带着疑问和期待,踏上了前往蒙古国的旅程。

到达后,他们与当地专家组成了中蒙联合考察队,正式开始对这处汉文摩崖石刻,进行实地探究。

在杭爱山一处支脉向西南突出的岩石上,考察队终于找到了那处摩崖石刻。

石刻位于一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宽1.3米、高约0.94米。仔细一看,石刻自右往左共20行,每行字数不等,最少5字,最多17字,平均每行15字,是用隶书镌刻而成。

考察队的专家们,开始仔细核对和辨识这些文字。

由于石刻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很多字已经模糊不清。但专家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一点点辨认。

最终,在这约260个字中,成功认出了220个字。

专家团队

2017年7月31日,考察队完成了考察工作。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激动地宣布:“我们可以完全确定,这就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封燕然山铭》石刻真迹!”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那么,《封燕然山铭》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它的发现,让专家们如此激动呢?这就要说到东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在东汉时期,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时常侵扰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受命远征抗击北匈奴。他率领数万大军,一路长途跋涉,一直打到了燕然山,也就是如今蒙古国境内中戈壁省的杭爱山。

在燕然山,窦宪的军队与匈奴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大破匈奴。

这一战意义非凡,它终结了中原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匈奴作为独立的民族也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

当时,随军出征的班固,受命写下《封燕然山铭》,用来记录这次大破匈奴的功绩。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下的这篇铭文文采斐然。铭文刻在了一处石崖上面,以彰显汉朝的威德。

此后,“勒石燕然”这个词,就成为了建立不朽功业的代名词,激励着无数后人。

像北宋的范仲淹,就在《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以“燕然未勒”表达他对战事未平、功业未竟的惆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燕然山远在漠北,后来又归于蒙古国。

岁月的风沙渐渐掩盖了这处石刻,人们想找到它的具体位置,谈何容易?!

一千多年来,它的准确位置无人知晓,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中。直到1990年那两个牧民的意外发现,才让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封燕然山铭》石刻的发现,有着极高的价值。它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摩崖石刻,对于研究汉文字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实证价值。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次发现确定了燕然山,以及《封燕然山铭》的具体地理位置,为研究汉匈关系,提供了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坐标。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东汉时期的历史大门,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中国的专家们看到《封燕然山铭》石刻真迹,成功解读出上面的内容时,他们怎能不激动!

多年的研究和寻找,终于有了结果。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确认,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次深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