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韩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将其首都的中文名称从“汉城”改为“首尔”。
用了几百年的“汉城”,为什么韩国这个时候才想要改?又为啥韩国偏偏盯着中国?

六百年前的赐名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从六百年前说起。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李氏朝鲜。
建国后第一件大事就是选都城,李成桂看中了汉江以北的一块地方,觉得这里地势好、阳气足,适合王朝兴旺。

李成桂
定了地方,还得有个像样的名字,当时朝鲜王朝向明朝称臣,李成桂特意派使者去南京,求明太祖朱元璋给新都赐名。
朱元璋看了地图,以“汉江之阳”为由,提笔写下“汉城”二字,这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既是地理标识,也带着点宗藩关系的意味。

不过那时候,“汉城”更多是官方文书里的称呼,民间其实常叫它“汉阳”或者“王京”。这种称呼上的混用,在当时不算稀奇,因为整个朝鲜半岛都泡在汉字文化圈里。
从官方奏章到科举考试,从史书编撰到文人写诗,全得用汉字。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少数能读书的,也得先把汉字吃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甚至19世纪末,朝鲜王朝的官方文件里,“汉城”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比韩文还高。
变故发生在1910年。这一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半岛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人来了之后,不仅推行奴化教育,让朝鲜人学日语、改日本名字,连地名也改了——“汉城”被改成“京城”,成了日本殖民统治的象征。
那会儿的朝鲜人心里憋着气,偷偷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比如坚持说韩语、写韩文,可在日本人的高压下,能做的实在有限。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朝鲜半岛光复,“京城”这个名字才被废掉。
韩国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摆脱殖民痕迹,也想摆脱过去的文化依附。
1948年,韩国政府宣布,首都不用汉字名了,直接用韩语里的“서울”(Seoul)来称呼。

这个词在韩语里就是“首都”的意思,有点像咱们说“京城”,不用具体地名,直接用职能代称。
这一招在国际上没掀起啥浪花,欧美国家直接音译成“Seoul”,日本用片假名写“ソウル”,都挺顺的。
可麻烦出在中文世界——咱们习惯了用“汉城”这个老名字,觉得这是历史传下来的,改了反而别扭,就连1988年那届奥运会,咱们还是叫“汉城奥运会”。

去汉字化的百年战争
为啥韩国非盯着中文世界改名字?这就得说说韩国这百年来的“去汉字化”运动了。
其实早在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就创制了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文。这文字简单易学,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老百姓学起来比汉字容易多了。

可当时的贵族和文人不乐意,觉得用谚文是“没文化”的表现,坚持用汉字,觉得那才是“正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随着民族意识觉醒,谚文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1948年韩国颁布《韩文专用法》,规定政府文件必须用韩文;1968年,中小学教材里的汉字大幅减少;到了80年代,连街牌、路标都改成了韩文。

可问题来了,韩文是表音文字,同音不同字的情况特别多。比如“장”这个音,能对应“张、章、蒋、长”好几十个汉字,光看韩文,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哪个字。
最麻烦的是在正式场合,比如法律条文、身份证、工程图纸,要是全用韩文,很容易出错。

1990年代,韩国就出过一个笑话:一份建筑图纸上,“防水”写成了“放水”,结果大楼刚盖好就漏水,最后没办法,还得在韩文旁边加上汉字备注。
到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除了韩文名字,还得写上对应的汉字,不然重名的太多,根本分不清。

法律条文里,关键术语也得标上汉字,不然法官都可能理解错。
这种“离不了又想摆脱”的矛盾,其实就是韩国文化心态的写照,既想建立自己的文化特征,又甩不掉汉字的影响。
2005年推动改名的,是时任首尔市市长李明博。他上台后就成立了一个“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专门研究改名字的事儿。
委员会还跑到中国留学生里做调查,结果一半以上的人觉得“汉城”挺好,改“首尔”没必要。

可李明博铁了心要改,理由有两条:一是“汉城”的发音跟“Seoul”差太远,国际交流不方便;二是“汉”字总让人联想到中国,不符合韩国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形象。
这话说得挺直白,其实就是想通过改名字,彻底摆脱过去的文化依附感。韩国经济在80年代起飞,成了“亚洲四小龙”之一,国力强了,就更想在文化上直起腰杆。

他们觉得,首都的名字里带着“汉”字,好像总矮一截,得改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名字,才能体现“文化自信”。
中国这边的反应挺冷静的。2005年3月,外交部回应说,尊重韩国的决定,以后官方文件、地图、教科书里都用“首尔”,但2005年之前的事儿,比如“汉城奥运会”,还是按老习惯叫,不算错。

这种处理方式挺聪明,既给了韩国面子,又没否定历史,两边都照顾到了。
可改名这事儿,在韩国国内也不是没争议。保守派学者就说,“汉城”这两个字用了几百年,承载着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史,说改就改,太草率了。

2010年首尔修复光华门,争论就来了:有人说匾额得用汉字,这是老规矩;有人说必须用韩文,体现韩国特色。
吵了半年,最后还是用了汉字匾额,可年轻一代不乐意,觉得这是“崇洋媚外”。

结语
其实说到底,改名字改的不只是两个字,而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历史的态度。
韩国想通过改名字告诉世界,自己不再是过去的附属国,而是一个独立的现代国家;可历史这东西,不是改个名字就能抹掉的。

现在首尔的博物馆里,还摆着不少用汉字写的古籍;春节、中秋这些节日,韩国人过的习俗,跟咱们也差不太多;就连韩国的传统服饰韩服,仔细看也能找到汉服的影子。
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文化这东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文明交流的常态。

韩国想摆脱汉字影响,可身份证上还得用汉字;咱们接受“首尔”这个新名字,也不影响咱们记得“汉城”的历史。
说到底,尊重别人的选择,也珍视自己的历史,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气度。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