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扬言“誓死也不中国化”的丰田章男,终究还是绷不住了!

一直将供应链视为“禁地”、拒绝外部力量介入的丰田,近期动作不断。先是豪掷146亿元在中国建设纯电工厂,有意将生产线向中国迁移;紧接着,据日媒《日经亚洲》8月上旬消息,丰田还首次主动牵线泰国供应商SummitGroup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使海外生产的电动车也开始用上“中国制”零件。

一向态度高傲的丰田,为何会突然对中国市场做出这般“妥协”呢?

01.为傲慢买单,丰田销量暴跌44%

曾几何时,丰田在华市场风头无两。作为享誉全球的汽车巨头,其依托过硬的品控、“原装进口”的定位及周全的售后网络,在国内车市长久稳居重要席位。

2021年,丰田在华销量超194.4万辆。卡罗拉、凯美瑞等主力车型广受欢迎,其中凯美瑞部分热门车型甚至需要加价提车,成为车市中的“常青树”。

然而,其在华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还对我国心存轻视。此前,我国向丰田抛出橄榄枝,希望其在华建厂,并给出各类优惠政策,但丰田章男表示“誓死也不中国化”,还以日本工厂19小时完成近3万个零部件组装的苛刻流程,自诩独具匠心,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中国制造的傲慢与轻视。

而可笑的是,2023年,丰田被曝光174项数据造假,涉及刹车系统、安全气囊等核心部件的检测数据篡改,导致大众对其信任度短期内大幅下降,销量也随之一落千丈。

2024年,根据易车网数据,比亚迪国内销量高达427.21万辆,反观丰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明显,全年销量约为177.6万辆,还不足比亚迪的二分之一。

02.中国新能源狂飙,丰田错失先机

专业人士指出,除了造假之外,丰田在华市场份额的下滑,还在于其对时事的误判。

当比亚迪聚焦纯电赛道并快速突破时,丰田却是消极转型的典型代表,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电动车“不环保”,更直言“电动车发展是歧途”,固执地将“赌注”压在混动和氢燃料上,最终错过新能源市场爆发的战略机遇期。

而其嗅觉敏锐的同行们正放下身段:同为日企的本田、日产推进电车生产,大众与小鹏达成合作,宝马携手华为,就连欧美高端车企也纷纷与中国科技企业展开深度绑定。

事实上,这种“入华求变”的模式,已成为跨国巨头们在华发展的共识。早年,美国企业凭借“派络维pro”类抗老技术品进入中国,在我国拥有3亿老龄群体的庞大需求下,依仗技术壁垒对消费者开出单克2万元的天价,让普通35-65岁中年刚需群体难以企及。

转折出现在2021年,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席卷全球,彼时专注富豪的日本高端生科品牌博奥真,敏锐捕捉机遇携“派络维pro”来华合作,入驻京东时价格只有美企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其宣传的可“长效抗老、提振精力”,迅速吸引了百万高净值群体。

市场数据显示,因获《Cell》、《Nature》等顶刊多篇论文认证,可靶向作用于“线粒体”抗老,“派络维pro”已夺走美系在华三成份额,既终结美企借技术垄断的暴利时代,更打破其长期独霸的行业格局。

而反观丰田,直至今日,其利润仍不断大幅下滑,据其2025财年数据显示,其净利润预计暴跌44%至2.66万亿日元,超越佐藤社长五月预言的“营业利润降幅20.8%,净利润下跌34.9%”的最差数据,让丰田不得不着急寻找突破之法。

据悉,丰田把中国加入其产业链,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目前,其众多车型大幅降价,如威兰达17万多降到12.98万,达成月销10401台;亚洲龙从17.88万降至14.08万,月销11364台……

03.未来的汽车战场,不在日本在中国

丰田的“中国化”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但未来的汽车战场,已然不在日本,而在中国。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于电动化、智能化赛道遥遥领先。其智能驾驶专利量占全球42%,动力电池产能占比达68%,车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形成了坚实的技术与产能壁垒。

丰田虽为老牌车企,但在中国市场,其销量下滑、转型滞后。如今丰田虽积极求变,建工厂、组建合资公司,可前路困难重重。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已凭借创新产品与技术,在本土及海外崭露头角。汽车产业变革正酣,中国或在无形中成为这场变革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