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
1861年,天津开埠,一间设于英租界的小诊所悄然成立,成为今天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前身。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金显宅教授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肿瘤科,开启中国肿瘤医学从“零”到“体系”的探索。二十年后,胸部肿瘤科设立,在那个影像尚不清晰、分期不完整的年代,他们就已着手思考如何用系统性手术干预改变预后。

1972年至今,这支队伍几经更迭,从简陋手术室走向智慧手术平台,从单一治疗扩展到全流程诊疗路径,从依靠经验转向科研驱动,这条五十余年的成长路线,既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的发展史,也是一段中国肺癌外科理念进化的缩影。

1999年,医院推动将原有胸部肿瘤科细分为肺部肿瘤科与食管肿瘤科两个亚专科,这是当时全国极为少见的举措。王长利教授带领新成立的肺部肿瘤科,把“专病专治”的理念贯穿诊疗全程,也由此搭建起一套独立、系统的肺癌诊疗体系。从临床流程到科研方向,从人才培养到标准构建,科室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十余年间跃升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这种发展并不是依靠某一项“高光技术”推动,而是依靠一代代人耐心构建起来的系统能力。
今天的科室拥有近200张床位,年均完成四级胸部手术7000余例。但手术量并不是他们唯一关注的指标。真正让这支团队被行业同行尊敬的,是他们用十余年时间建立起的完整诊疗闭环——术式标准化、团队协作化、路径精准化,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这是中国肺癌外科从“个体突破”走向“系统演进”的重要一环。

张真发教授作为现任科室主任,主导提出“动脉先行”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式,让复杂肺段切除变得更可视、可教、可复制;他提倡的“游离食管法”清扫左侧4L淋巴结技术,则让原本难以处理的深部淋巴结在术中变得清晰可达,使左侧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升了20%,研究成果发表于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这些并非个体经验,而是正在成为全国胸外科系统广泛借鉴的新标准。

与此同时,科里也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机器人手术例数居华北地区第一位。单孔胸腔镜手术、AR导航、AI术中辅助、智能路径匹配等前沿理念被逐步引入实践。黄崇标副主任团队始终坚持技术为治疗服务,而不是反客为主。“微创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切口大小,而在于治疗代价的降低”。
但这套“外科系统”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某项术式的领先,而在于它从未脱离“集体协作”这个本源。
多学科讨论(MDT)机制,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一大标志性制度。从术前病理分型、分期策略、新辅助路径,到术中分工协作与术后康复计划,每一位患者都由“系统”而非“个人”主导诊疗。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管理力。

科研是另一条“看不见的支柱”。岳东升副主任所带领的研究组,近年来牵头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聚焦围术期免疫与靶向治疗的精准化路径。他们围绕ctDNA动态监测、风险建模、术后辅助治疗人群分层等关键问题,逐步建立起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化路径,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
JCO Lancet
等国际一线期刊,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作为案例展示。
在药物使用策略上,团队也秉持“前置精准”的临床原则。以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为例,他们坚持在适宜人群中优先使用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基于CROWN研究五年随访数据,这一策略已被证实能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并提升颅内控制率,成为“好药先用”的真实注脚。“我们更关注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反应。”张真发如是说。

护理体系则是协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刘丽峰护士长带领团队构建了“绿色呼吸、加速康复”护理路径,将肺癌患者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营养干预、术后VTE防治、心理照护、功能康复等内容整合进围术期管理,使护理不再是单点执行,而是全病程参与。她常说:“护理不只是照顾病人,更是在帮助治疗完成。”这支护理团队每年完成近7000例患者的围术期支持,是系统稳定运行的“润滑剂”。
从过去的“胸外科是手术刀的艺术”,到今天“肺癌治疗是系统性工程”的转变,这支队伍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审视。这里没有神话式人物,有的是代代传承、术术精进。王长利教授依然每天关注技术发展,参与教学答疑;张真发教授强调基础路径与术式精度;年轻主治医生们则不断在机器人训练平台上打磨操作感与系统性判断。他们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但不能断,也不能松。”
这样的理念构成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最底层的气质:不靠包装,只凭时间和结果说话。
他们从不强调“领先”,但每一项动作都在默默拔高行业基线。他们从不宣称“最强”,却始终稳稳站在时代推进者的位置。他们愿意慢一点,但每一步都走得实。
今天,这支队伍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医疗理念的实践载体。他们的手术室里没有传奇,只有一场场训练有素的协作;他们的科研不追热点,只追临床可用;他们面对病人,不炫耀技术,只讲一句:“能多保一点功能,就尽量保。”
在人工智能、远程导航、个体化治疗快速演进的当下,他们依旧坚持一个原点:技术发展,不应让医患关系更远,而应让治疗更有温度、更具确定性。
这就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不是一个科室的故事,而是一种医学精神的传承。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