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第一季度的落幕,国内彩电市场在“国补”政策的推动下,再次迎来了增长的小高潮。根据洛图科技最新数据报告,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出货量达884万台,同比增长4.7%。

不过在这一片繁荣景象中,各大品牌的表现却各不相同,有的品牌乘风破浪,有的品牌则黯然失色,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衰亡的迹象。

数据来源:洛图科技(RUNTO),单位:万台

第一梯队:技术、生态与战略升级

以TCL、小米、海信、创维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品牌出货量高达715万台,垄断81%份额,同比上升了3.1%,中小品牌生存空间持续压缩,“强者恒强”格局愈发明显。

TCL-技术领跑+大屏战略双轮驱动

TCL以超200万台的出货量,成功登顶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的第一宝座。

TCL电视能够成功登顶主要得益于Mini LED技术的领先,作为最早押注Mini LED技术的国产厂商之一,第一季度TCL推出了多款覆盖中高端市场的Mini LED新品,受益于“国补”政策,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Mini LED技术以其高亮度、高对比度、精细控光等优势,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从而推动了TCL出货量的增长。

图源:主持佳欣

另一原因在于TCL电视在大尺寸电视市场的占比的提升,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剧,消费者对大屏电视的需求日益旺盛。TCL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加大了在75英寸、85英寸等大尺寸市场的投入。数据显示,TCL在75/85英寸市场的份额显著增长,这直接推动了其整体出货量的提升。

小米-生态反哺下的性价比护城河

小米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近180万台,虽然未能夺得冠军,但同样值得称赞。

小米电视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和性价比策略。通过线上销售渠道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小米能够迅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

同时小米电视在性价比方面表现出色,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了不俗的画质和智能功能,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图源:嚣张卫视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创始人雷军个人IP的持续出圈与小米SU7汽车的持续破圈也反哺了小米电视、小米手机等诸多业务,有效拉动了产品销量。

海信和创维作为第一梯队的重要成员,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渠道优势,同样在中国彩电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梯队:转型阵痛与边缘化危机

第二阵营(长虹、海尔、康佳)合计出货112万台,市场份额下滑至12.7%。其中,康佳同比下滑超20%,正面临股东变更的转型期。目前第二梯队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力度,以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华为-弃规模保利润的“阳谋”

华为智慧屏在2025年第一季度出货量接近30万台,较2024年同期明显下降。

但是,华为智慧屏业务自2024年起已实现盈利,现阶段更注重利润而非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华为智慧屏的出货量下降,与其市场策略的调整密切相关,其减少了低价冲量机型的投放,转而更加注重高端市场的开拓。

图源:三亚小张

未来,华为有望继续在智慧屏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品牌营销、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华为还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拓展更多智能家居产品,形成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加速普及与信息透明化的持续升级优化,若无法快速建立高端心智认知,或陷入“量利双失”被动局面。

外资阵营:错判中国市场的代价

索尼、三星、飞利浦和夏普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依旧低迷。第一季度合计出货不足40万台,同比小幅下降,合并市场份额不足5%。

图源:蓝MM曼曼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主要源于其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把握不足、产品定价过高以及渠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随着国产品牌的不断崛起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启示

2025年的彩电市场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TCL以技术颠覆破局,小米凭生态韧性稳盘,华为用战略取舍谋利。

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企业需回答三个终极命题:技术储备能否支撑迭代速度?用户运营能否跨越场景边界?战略定力能否抵御短期诱惑? 这场没有终局的战争,唯进化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