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生命教育的视频,深受触动。

在演讲中,李玫瑾告诉我们:

人有两个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但却有不少孩子选择死亡。

“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想不开了呢?”

家长们痛心疾首,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以为孩子不过是闹脾气、钻牛角尖,却不知道孩子内心已掀起狂风暴雨。

那些“天大的事”在成年人看来,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粒沙。

但,有些孩子却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我们眼中所谓的“小事”。

太可悲了。

对此,李玫瑾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是因为中国家庭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生命教育的缺失。

而,生命教育是极其有难度的,它光靠爱的唤醒的不够的,还经历辛苦的培养和学会爱。

01.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许多无恶不作的罪犯,他们很“惜命”,极少有自杀倾向。

反而是一些好孩子却会因一次考试失利或当众出丑,而决绝结束生命。

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释清楚,我们首先得明白:

人有两个最基本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本能一般是指生命繁衍、发展动力。为此呵护生命,爱等。

而死本能是指扼制、摧毁生命,表现为怨恨、愤怒、仇恨、暴力等。

在演讲中李玫瑾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告诉她,自己一直想杀一个人,觉得那样子“很酷”。

你看,在这个幼小的孩子身上,“破坏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抑制死本能,发展生本能?

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足够的爱就够了。

但李玫瑾提醒我们:有一种爱叫“爱你不商量”。这种将自身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为你好”密不透风的爱,只会让孩子抑郁。

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生命宝贵”,而是让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如何培养敬畏之心?

两个字:不舍。

心中有留恋与牵挂,必有不舍。

一个人之所以敬畏生命,是因为这世上有他太多“不舍得”的人和事。

为人父母,不仅要给予爱,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更要聪明地向孩子“索取爱”。

在孩子六七岁开始,就让孩子明白到:

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还要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爱以及为人处世。

当一个孩子对人世间有牵挂与不舍,对生命有真切的尊重,他才真正学会敬畏生命。

02.

在谈生命教育时,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核心:

自杀,从来不是为了结束生命,而是为了结束那无法承受的痛苦。

那种“道理我都懂,但依旧痛苦”的绝望,才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人最无法理解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件小事就是天大的事。

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一个碗,那种天塌下来的恐惧。

如果再迎头撞上父母的责骂,真的会让一个孩子产生轻生的念头。

这让我想起我的远房表姐,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

而,她爸呢,对她的关注和疼爱,明显是不足的。

后来,表姐跟不良男孩走在一块,就彻底辍学了。

再后来,因小事跟她男友赌气闹分手,她喝农药走了。

她结束生命的时候,还没有成年。

跟很多孩子一样,表姐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不懂得如何应对痛苦。

那么,当孩子陷入这种痛苦的漩涡时,什么才是解药?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早就给出了答案:谈话可以治病。

李玫瑾教授也反复强调,谈话,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营养。

它不是说教,不是质问,而是一种平等的、带着好奇与关怀的交流。

当孩子向你倾诉烦恼时,不要急着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是要问他“后来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这样做才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

高质量的谈话,会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明白眼前的困境并非绝境。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也要不断学习,看新的书,接触新的事物。

这样在与孩子交流时,才能给他提供新视角、新知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慢慢地,建立深厚的依恋与情感联结。

这样,孩子在遇到麻烦时,才会主动向你求助,而不是独自走向悬崖。

03.

人生在世,生命是很宝贵的。

只要活着,每个生命都会有自身的光彩。

而要想让生命变得宝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李玫瑾在跟孩子谈话时,直接给出了答案:

“要想宝贵生命,第一要健康,就要远离不健康的东西;第二要自由,要自由就要守法;第三要有情有义,有情有义,生命才有色彩。”

一语中的。

健康、自由、情义,这才是生命教育最坚实的内核。

“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就的。”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人生。”

我们总抱怨孩子脆弱,却从未真正教他们如何面对脆弱。

我们总强调生命可贵,却从未让他们体会到生命中那些“不舍得”的瞬间。

在《心理抚养》中,李玫瑾用无数真实的案例,剖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心理困境,并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为你解答育儿路上的种种迷茫:

比如,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情感内核,如何真正地进行生命教育……

愿《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这套书能给带你启发,照亮你和孩子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