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双十一”促销期,“巨型吊牌防退货”竟然登上微博热搜。

据羊城晚报,双十一购物狂欢进入倒计时,社交平台被一款“硬核装备”强势霸屏——A4至A3尺寸、材质坚硬的巨型吊牌,成为女装电商店铺的“标配”。

 

女装,是退货的重灾区。

36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电商服饰领域的退货率居高不下,其中女装退货率更是达到50%至60%;另据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24年四季度,女装是退货率最高的品类,女装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

电商女装巨型吊牌的特点是大尺寸、硬材质,让消费者穿着时会产生明显不适感,精准拦截“穿后退货”的小姐姐,却不影响正常试穿检查面料、版型。有数据显示,启用巨型吊牌后,店铺恶意退货率从42%大幅降至18%。

还有电商商家称,在吊牌上增加了“穿着后退回需承担清洗费”的提示,配合硬材质设计,效果很明显。

 

女装退货率高,当然与“白嫖党”泛滥有关。

买了先穿上,拍了美美的照,然后“七天无理由退货”,符合一些人占便宜的心态。有网友称,在路上看到漂亮小姐姐穿着没剪吊牌的衣服,好心上去提醒,结果人家根本不理,这才发现她可能就是故意想退货的,尴尬了。

今年,一则“职校学生运动会后集体退超60件裙子”的消息震惊了网友。山东菏泽某女店主称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学生四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令人无语的是,该事件直接导致店铺被封,损失惨重。

类似滥用退货规则的“薅羊毛”现象屡见不鲜:2023年6月,山西某大学学生统一购买表演服,活动结束后便集体退货;去年6月,黑龙江一学校多名学生也将穿过的400多件裙子申请退货。

那么,是否要单方面指责消费者呢?

不是的。

女装的退货率更高,与女装本身的特点有关。

 

女装的“卖家秀”和“买家秀”常常大相径庭,这与其款式、设计和颜色的丰富性不无关系。在屏幕上看到的图片,和实际穿上身的效果,往往存在明显差距。比如,一些标榜“显瘦”“收腰”的连衣裙,穿在模特身上曲线流畅,可普通消费者一试,却可能显得比例失调或臃肿不堪。此外,女装色彩组合更为多样,拍摄效果与实物观感也容易产生偏差。像蕾丝、缎面这类材质,在照片中看起来可能很有高级感,实际拿到手却可能容易起皱,质感大打折扣。

此外,还跟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有关。

为啥女装尺码会越做越小?

因为将尺码做小,美其名曰“修身”、“显瘦”或“好身材的检验”,这其实是一种营销手段,一位消费者发现自己能穿下尺码偏小的衣服,可能会产生一种“惊喜感”,从而激发购买欲望。这是“白瘦幼”的审美霸权,对女装行业的影响。

能够塞进这些小码衣服,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自律和成功的象征。商家为了迎合这种流行的审美趋势,会倾向于推出更多紧身、短小的款式。一些网红、博主在展示这类穿搭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审美标准,进一步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商家的生产方向。

但对于电商行业而言,就容易出现尴尬:微胖的姑娘照着自己尺码下单,收到的衣服却像缩水的童装,无奈只能退货了。

 

高退货率极大加剧了女装电商的经营压力。

某头部网销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其公司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但净利润仅两三百万。

中小商家的生存压力更甚。广州一位从事女装电商的李女士表示,她店铺年销售额约800万元,退货率却高达75%。刚入局电商不到一年的王小姐,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她因3个月内遭遇多次恶意退货,直接关闭了店铺。

“巨型吊牌”的推出,是商家的无奈之举,但真的能根治女装高退货率问题吗?

电商平台应该进一步完善机制。

平台要平衡买卖双方的权益保护,不能单方面讨好消费者,必须打击“白嫖党”。这方面,平台正在积极尝试。一些平台取消“仅退款”,也有平台试点“高退款人群屏蔽”功能。

平台还应完善商品信息展示规范,要求商家提供没有修饰过的实物图,鼓励商家采取直播、视频等方式,展示实物,展示不同身材上身的效果,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