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呀?”

“长大后我想成为我妈妈!”

前段时间,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聚,她9岁女儿哆哆特别可爱,我就和她多聊了几句。

没想到小朋友一句话,竟让我“泪目”了。

“我想成为我妈妈。”

这恐怕是对一位妈妈最大的褒奖了吧。

哆哆说这话时,小脸上满是骄傲;同学听后,也开心地搂过女儿,咯咯笑起来。

母女俩自信、舒展的样子,让我感到温馨又羡慕。

当妈后,我们总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为他铺一条平坦光明的路。

却常常忘了: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是什么。

我们自己就是孩子初识世界的镜子。

不管愿不愿意,镜中映射的风景,都会悄然刻印进孩子心底。

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那些我们从未留意的自我姿态,都会构成孩子理解世界、塑造自我的一部分。

妈妈越时髦,孩子越自信

当妈后,很长时间,我都“不屑”打扮。

一是,我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需要别人来认可我漂亮的年纪;

二是,带娃那么累,工作那么辛苦,我为何不放过自己呢?

我经常从一堆衣服中,扒拉出件勉强能搭的T恤、短裤,头发随意一抓,就冲去学校接孩子;防晒霜+粉底+口红,就是日常妆容的顶配。

但这次聚会,老同学的状态、哆哆那轻轻一句,还是像小针一样,刺穿了我日常的忙碌与麻木。

“社会镜像”理论表明,母亲的仪容和孩子的社交表现呈正相关。

孩子会根据母亲的外在表现,来预判自身被接纳程度。

记忆中,同学也是最爱梳马尾,穿宽大T恤、牛仔裤。

但这次见面,她换了一头精致、利落的短发,穿着合身又显气质的套装。

整个人精神焕发,举手投足间洋溢着一种“我很爱自己”的笃定。

哆哆依偎在她身边,小脸上那份骄傲,分明是对妈妈魅力最直接的认同。

那一刻我发现:

“时髦”并非肤浅的讨好、虚荣,而是对自我形象的掌控与尊重;

它不是珠光宝气,追求名牌,而是干净、整洁、神采奕奕。

——这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我们不潦草、不将就,甚至散发光彩时,那在这种“光芒”照耀下的孩子,也会不一样。

他们会发自内心的认可:

 

“我妈妈是美好的,我是美好妈妈的孩子,我也值得所有美好。”

 

这份根植于心的认同感,是关于“美”的生动课堂,也是孩子自尊生长的基石。

妈妈越松弛,孩子越自律

微信上和表弟聊天,还没说几句,他就说要去复习。

我夸他自律,结果他顺嘴来句:“就是,我爸妈那么懒,他们肯定是拯救过银河系,才生出我。”

我吐槽:“拉倒吧,你爸妈这是在用‘懒’成全你。”

这虽是玩笑,但也出自真心——我太佩服表婶的“松弛”魔法了:

1、“妈妈不会”(示弱)

表弟请教她题,“妈妈不会,你明天问老师吧”,结果表弟成了班里最爱提问的学生。

2、选择性眼瞎(不纠错)

表弟把汤搞洒了,假装没看见,结果表弟自己去厨房找了抹布,擦干净地板,又重新盛了一碗。

3、甩锅式彩虹屁(肯定)

“这个图纸(家具拼装)这么复杂你都看得懂?不愧是我家最强大脑啊!”

4、“他知道”(信任)

表弟一回家就开始玩手机游戏,被长辈吐槽,结果表婶只淡淡回道,“他知道”。

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父母适度放手能增强孩子的“自主胜任感”。

比如,装傻、偷懒/不纠错,能激活孩子的“自我管理模块”:

时间留白,能把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主动思考,探寻自己生活、学习的优先级;

注意沟通边界,是信任孩子,能保护孩子的“主体性”......

这都比做“监工”,做“保姆”,不停地“催”“吼”,更能守护孩子的内在秩序和成长动力。

当然,表婶的“放手”,其实只是一种“战略性摸鱼”——

她让表弟去学校问老师,但也常让表弟回来教她(费曼学习法);

她不纠正孩子错误,但在大是大非上从不含糊(打下道德根基);

她允许表弟打游戏,但那都是他专门筛选的好游戏(资源把关)......

这一放一收的智慧,才共同促成了表弟的自律性。

妈妈越乐观,孩子越自立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同样的糟心事,你的反应不同,孩子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我以前也没重视这一点,直到去年暑假,带孩子去海边玩。

我们原定是去赶海,但刚到酒店就遇上暴雨。

我烦躁地刷着天气预报,儿子也开始抱怨......

这时,同行的另一位妈妈,却开始安慰我儿子和她女儿:

 

“哇塞!这下好了,你们拥有了一场独家私享‘海上暴风雨音乐会’!你们听,雨打玻璃像不像架子鼓?” “不,打在栏杆上更像木琴!” “是像三角铁!” “风呼呼的像低音大贝斯!” “树唰唰的像沙锤!”

 

俩孩子瞬间兴致盎然,真的扒在窗边“欣赏”起来。完全忘了没能赶海的不高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解释风格”,指的是我们习惯性解读事件的方式。

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妈妈对每个生活事件的解读。

这种思维模式,会直接塑造孩子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挫折归因于暂时、特定的因素(“只是碰巧下雨了,明天放晴就好”),而非永久、普遍的的因素时(“真倒霉,这趟旅行毁了”),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获得这种宝贵的心理弹性。

他们的就会从遇事抱怨,变为看到闪光点,探索可能性。

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会成为他们幸福的能力,也将是他们自立的起点。

妈妈越上进,孩子越成器

董卿曾在采访中回忆:

她妈妈无论工作多累,回家总会对她说一句:“见到你真高兴”;

然后,就开始忙自己的事——家务、阅读、学习。

这种积极、充实的生活状态,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从小就懂得,努力能赢得尊重和价值。

“都当妈了,还折腾什么?”这种话,我们或许听过很多遍。

仿佛成为妈妈,就该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管孩子生活/学习。

忙工作,会被吐槽不着家;捧本书,会被调侃“装文化人”。

自我成长和享受生活,一下都成了奢侈品。

然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早已指出,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重要他人建立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儿子早起、上学从不用催,并不是我用了什么方法,仅仅是我有个习惯:

每天早起2小时,读书和锻炼。

“上进”的妈妈,不是让妈妈去当无所不能的超人;

只是尽可能向孩子展示一种“向上生长”的姿态。

当孩子看到,我们从未停止奔跑,那他心中“向上”的引擎也会被点燃。

这时,“成器”就不是被管教、被逼迫的结果,而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喜爱——

就如文章开头的哆哆:她喜欢成为像妈妈一样的人!

很多人可能会吐槽:妈妈都这么累了,为何还要有这么多要求、标准!

事实正是,妈妈们都这么累了,我们一定要看到:

什么才是对孩子更有效,对妈妈也相对轻松的教育。

这些“母子定律”,并非金科玉律,却是被总结、验证过的普遍的规律。

妈妈们都这么累了,我们一定要拎清:

什么重要,什么没那么重要。

有限的时间、精力,都值得花在更重要的事!

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

猪妈妈,自由撰稿人,学习型妈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另有网名,宝藏猪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