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个情绪焦虑、不安、无聊的时刻,你有试过悄悄拔自己身上的毛发吗?
在看电视的时候,无意识地摸索头皮发根处,找出一个油脂块,指甲一抠,连着头发一起捻下来,不一会儿,就收集了一手的油皮屑和散发...
在工作、学习中遇到棘手难题,思路停滞,走投无路就开始揪头发,试图“揪出解决方案”,舒缓紧崩的头皮和隐隐作痛的太阳穴...
即将面临某个紧张的场合,无处安放的双手一撮一撮地揪手臂上细毛,悄摸拽下来,没有想象中那么疼,甚至有种奇异的快感...
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一些人因此头发越来越少...很多人会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成年人,只要能排解压力,有何不可?
没有人想过,这可能不仅是习惯,而是一种精神障碍;
也没有人想过,这样的事情,大人做,小孩子同样也做。
在皮肤科门诊,医生们偶尔会接诊一些“不明原因脱发”的孩子。这些孩子身体一切健康正常,也没有家族脱发遗传倾向,但就是莫名其妙的,头发越来越少,发顶参差不齐,东秃一块西秃一块,有的连眉毛都没了。

焦心的父母,总是一个劲地追问医生孩子的“斑秃”能不能治。而医生看着缄默不言的孩子,常常心里大致有了数,而又内心涌起一股无力感——
这根本不是什么斑秃,而是拔毛癖,是一个看似无忧无虑的孩子,用尽全力隐藏起来的、无处释放只能自伤的沉重心绪。
拔毛癖可能和
遗传、心理有关
分享一个皮肤科医生朋友碰到的案例:
一个远道而来看病的孩子,两边眉毛脱落,前额,头顶前半部分头发参差不齐。奶奶把能找到的头发都给孩子编成(不足尾指粗的)辫子,围在脖子上,期待孩子不再脱发。家长带孩子辗转各大医院,各种各样的检查、治疗都做了,病例、报告单攒了厚厚一沓,就是找不到病根。
但朋友还是看出了症结所在:又是拔毛癖。
拔毛癖,又称拔毛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患有拔毛癖的人,会反复、无法自控地拔出自己身体上的毛发,部分患者甚至会吸吮/咀嚼甚至吞下拔下的头发,因此常患。
拔毛癖症状很轻时并不容易引起注意,也无痛苦。症状严重时,被拔掉毛发的位置(以头部居多)通常会留下形状奇怪的斑块状秃斑。新长出来的毛发因为拔出时间和长度节点不同,毛干往往长短不一,参差不齐。

拔毛癖患者头顶的秃斑毛发深浅不一
图源:UpToDate
这一点有别于斑秃患者。斑秃患者这些区域的毛发往往完全脱落且皮肤光滑。

斑秃患者头顶的秃斑毛发完全脱落且光滑
图源:UpToDate
经皮肤活检,能观察到毛囊因外部刺激受损后的形态学改变,如毛囊解剖变形、毛囊周围和毛囊内出血;拔毛癖患者的毛囊数量通常也是正常的,且无明显炎症,可以排除炎性、瘢痕性脱毛。
因为拔毛造成的斑秃和脱发,常常让患者感到焦虑、痛苦。出于羞耻感,患者常常会极力掩饰自己喜欢拔毛的癖好,这也是好些家长带孩子多次看诊却瞧不出所以然的原因——孩子不会承认毛是自己拔的。
而有时候就算道破了真相,家长们也往往不能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好好的聪明孩子,怎么会拔自己的头发?
拔毛癖的准确病因尚不清楚。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和遗传因素、神经递质系统异常有关,女性激素水平也可能是影响因素。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拔毛癖是患者应对环境压力的自我抚慰行为,减轻紧张的习惯行为,模仿父母,对潜意识冲突或糟糕的人际关系的象征性表达,个体对情绪控制失调,以及童年期创伤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1]。
简而言之,是以皮肤表现的行为心理异常。这样的孩子,想要治本,需要看的不是皮肤科医生,而是心理科医生。
正视拔毛癖
是恢复的第一步
“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这样的事实显然是大多数家长都难以接受的。
就像前面朋友遇到的那个案例,其实曾经也有医院给出孩子是拔毛癖的诊断,但家长坚持认为孩子毛发有问题。朋友花了很长时间和家长沟通,分析询问孩子的情况,才最终说服她同意带孩子去心理就诊。
对于家长来说,“心理问题”这个病因过于沉重,似乎承认了,就相当于盖章孩子心理不健康、自己枉为人父/母,是一种耻辱。
其实不是这样的,也不应当这样想。
就像人的身体偶尔会感冒、不舒服一样,人的精神也会生病。精神障碍只是众多疾病症状中的一种,孩子有这个障碍,TA本人没有任何错处,只是遇上了,便这样了。正如孩子身体生病了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换到精神方面也一样,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任何歧视或轻侮都是不合适的,更没什么好羞耻的。

再一个就是,孩子因为心理压力而有拔毛癖,不一定就是家长做错了什么。
拔毛癖作为一种强迫性冲动,诱因可能具有偶然性。可能是一次不愉快的暴力剪发经历,又或是偶然间目睹活鸡被拔毛的恐怖场景...这些创伤事件在孩子心里留下无形的阴影,而后在某天负面情绪抑制不住时触发,也是有可能的。(ps:不止是负面情绪,拔出毛发带来的快感,这种单纯、积极的情绪也可能让患者在无意识中形成拔毛癖)
再尽职尽责的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保证TA万无一失,再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也会容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所以,让孩子遇上这些事乃至后面没能及时察觉,家长本人都是可以被谅解的。
即便真的就是家长本人给孩子太多压力导致这样的情形,坦诚承认过错,向孩子施以援手,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应该做的。视而不见甚至是自欺欺人,才是真正的大错特错。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拔毛癖而来就医的患者,普遍存在其他障碍疾病,包括抽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神经性贪食和酒精依赖。症状明显的拔毛癖有很大几率会影响正常生活,也可能伴有其他精神障碍疾病。
一项针对131例终生拔毛癖患者(中位发病年龄13岁)的研究显示,87%的拔毛癖患者存在强迫症,64%存在心境障碍,52%存在广泛性焦虑障碍,44%存在皮肤搔抓障碍。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就诊指征,已经远远超出了“坏习惯”的范畴,建议家长及时重视起来,咨询医生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治疗(特别是习惯扭转治疗),多给予安慰和情感疏导,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拔毛癖的诊断标准
和治疗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算患有拔毛癖?小宝宝偶尔烦躁揪头发算吗?
目前拔毛癖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门诊谈话以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一些诊断标准判定,以及通过一些经过验证的工具(麻省总医院拔毛量表)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DSM-5中的拔毛癖诊断标准如下:
-
反复拔毛,导致毛发脱落
-
一再尝试减少或停止拔毛
-
拔毛引起严重不适及至少1个重要领域的功能障碍
-
拔毛或毛发脱落不是由其他病症引起
-
拔毛行为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症状,例如躯体变形障碍患者试图改善感知到的外表缺陷或瑕疵
对于学龄前儿童,其拔毛行为多为短期,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处理。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或成人,因为拔毛癖对情绪或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则建议及时面诊心理医生。因为吞下毛发而导致胃肠道不适的,建议寻求消化科医生的帮助。

毛发胃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拔毛癖是一种长期疾病,如果不治疗(学龄前儿童除外),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可能加深甚至持续数年,不经任何医疗干预而自行好转的情况很少。
当然,治疗改善后复发的概率也高,这些和求治动机、治疗依从性等有关,通过治疗完全消除拔毛冲动的患者虽然很少,但也是有的。
如果孩子或你本人已经深受其扰,建议还是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因为病耻感、或者觉得只是“坏习惯”或无法治愈而拒绝或延迟就医。
医生妈妈写在最后
拔毛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目前认为,拔毛癖可能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种种迹象说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值得关注的因素。
临床数据表明,拔毛癖通常在青少年早期发展(10-13岁之间),拔毛癖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抑郁、焦虑或强迫症。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关注的不仅是生长曲线、膳食营养,还得倾听TA内心的声音,关注TA的心理健康。
总有人说,自己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爹妈也从不管心理建不健康,还不是照样过来了。
但我想说,时代确实是不一样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孩子的生长环境也更复杂了。现在的孩子,其实也不容易啊...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