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愿意共同成长的耐心。

楼下的小区有一个儿童的游乐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孩子正专注地用树枝挖土坑看小蚂蚁,父母却不断催促"去玩秋千吧,那个更好",然后孩子恋恋不舍起身,一步三回头地走向秋千。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很会玩,反而是大人逐渐变得不擅长了。

有时候孩子玩得很快乐,但大人却理解不了孩子在玩什么;有时候父母以为孩子玩得很快乐,但真相是孩子不觉得有在玩。很多父母还会有这样的焦虑:"别人家孩子三岁去过长隆、四岁去过迪士尼,我们家的孩子五六岁了哪都没去,作为一个普通家庭,我该如何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呢? 其实,孩子自己是没有普通与否的概念,只要大人不在意,孩子就不会过度关注。#1 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玩孩子的快乐,只跟玩有关,尤其是让ta自己决定的玩。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对是不是在玩耍有着清晰的结论。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活动,如果是由自己控制的、令人愉快的、没有预定目标的,那就是在玩耍。因此,与其给孩子报什么"创意手工班"、“钢琴课”,带孩子去什么“欧洲旅游”、“跨国夏令营”,不如每周留出半天到一天的"空白时间",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

其实孩子的快乐很简单,以下是孩子们喜欢的玩法:1.掰碎一个饼干,放在蚂蚁经过的路上;2.带孩子早起逛早市,买新鲜的蔬菜水果;3.一起看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4.整理旧衣服捐给贫困儿童;5.叠纸船,在河里放纸船;6.一边走一边看跟着你走的月亮 7.在草地上翻滚;8.找出池塘里的小动物;9.收集落叶,洒向天空;10.在爸爸送货的卡车上吃盒饭;……这些看似普通一点也不“昂贵”的瞬间,都可能成为ta们记忆里发光的碎片,拼凑成一个快乐闪亮的童年。你小时候,是否也曾经有这样时刻呢?

#2 先安顿自己,再滋养孩子先安顿好自己,才能滋养孩子父母还需觉察自己是否存在“补偿心理”,即通过过度满足孩子来填补自己童年遗憾:· 给孩子买东西时,想的是"ta需要",还是"我当年没有"?· 有无把孩子的成就等同于对自己童年的"复仇成功"?比如,某女士童年常因家贫被同学嘲笑,现在月薪5000却给孩子报2万的贵族夏令营。当孩子说"和同学抓知了更有趣"时,她崩溃道:"我拼命给你最好的,你怎么不领情?" ——这恰暴露了她真正想补偿的,是那个曾经被轻视的自己。

其实,父母内心安定产生的能量,远比刻意的"高质量陪伴"更能滋养孩子。童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充满着笨拙的探索和细小的奇迹。当我们在雨天和孩子一起踩水坑,在夏夜并肩数星星时,那些笑声本身就是最好的成长养料。家庭能给孩子的最宝贵存在,是被充分尊重和温和接纳的生命体验——这样的童年,自会生长出抵御风雨的韧性与照亮未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