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0多家影院倒闭,平均每天倒闭33家,100多万电影从业人员面临失业。暑期档、春节档一个比一个热闹,《哪吒2》曾创下百亿神话,《731》9月18日上映后,短短几日也迅速突破5亿,影院门口排起长队,票房屡创新高的热搜字眼几乎天天见。看起来全国观众都涌进了电影院,爆款频出,影院却在关店,这是当下电影院最刺眼的反差。
于是一个问题被频频抛出来:票房这么高,电影院岂能不赚钱?而真相却恰恰相反,影院行业的另一面触目惊心。
根据灯塔、猫眼等数据监测,今年以来,全国影院控场率长期维持在30%至40%之间,每十场电影里可能就有3到4场一个观众都没有。高空置率的直接后果是影院的生存危机,就连一些知名影院品牌,如巨幕、万达等,也陆续贴出旗下门店闭店的公告。一边是万人空巷的爆款电影,一边是大面积空座率和影院关停,票房繁荣不等于影院好日子,这就是当下电影行业最刺眼的反差。
如今花几十块钱走进电影院,得到的不光是电影,还会附赠一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灯光未灭,曾经的观影感还没来,邻座的稀碎声、对剧情的议论声、突兀的手机亮光就先让人出了戏。真正上演的电影也常让人怀疑在开玩笑:现实题材片让人怀疑编剧没吃过五谷杂粮,喜剧片的笑点全透支在预告片里了,更别提爱情片尴尬到让人抠出三室一厅。
即便是被誉为10年来口碑最佳的2025年暑期档,也没能完全拉回被糟糕体验劝退的观众,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预期,预测数据一再下调。
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票房越来越繁荣,电影院靠什么生存?近几年电影院都处在“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恶性循环之中,一年就指着那几个大档期盈利。再加上现在的电影倾向于扎堆大档期,平时的周末档几乎就没有什么能挣钱的电影,电影院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喝西北风。
2025年“杀疯了”的红黄蓝外卖大战,漫天撒券,疯狂补贴,把羊毛送上门给人薅。有人说,00后终于赶上一波世代红利,但其实砸钱换市场这套打法,电影行业早在10年前就玩过。把时间倒退回2014年,猫眼、淘票票入局,用票补把电影票价打到个位数,最夸张的时候,《变形金刚4》甚至只卖1块钱。
中国就这样被拉进了9.9元、19.9元的全民观影时代,低价不仅降低了门槛,也养成了大家随时看院线新片的习惯,更把票房一路推到2019年641.49亿元的历史高点。但疫情突袭让这股热潮戛然而止,2020年票房骤降至203.1亿元,即便复工后,观众也没能完全回流。
到2024年,全国已有1.3万家影院、8.1万块银幕,但总票房只有425亿元,比2019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如2015年的438亿元。要知道,2015年的影院和银幕数还不到2024年的一半。
一张电影票,电影院能赚多少?想要看清影院为什么票房高、日子难,得先算清楚那张电影票背后的账。假设你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影院根本拿不到全部,首先得扣除5%的国家电影基金和3.3%的税,剩下来的才是真正能分的净票房。
然后制片、发行和影院来瓜分这一块,通常影院只能分到五成左右。也就是说,你付的50元票钱,最后落到影院手里的大概只有24块,可这24块还不是纯利润。影院要承担的开销比想象中多得多,场地租金、员工工资、水电杂费、设备损耗、宣传费用全得从这笔钱里出,七扣八扣之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更让人头疼的是最低结算价制度。很多电影在上映前就设定了分账底价,比如一部片规定最低按50元结算,哪怕影院只卖20元1张票,也得按50元给片方分账,中间这30块的差价只能由影院自己倒贴。这样一来,影院几乎没有降价促销的余地,票价降了可能亏本,票价高了观众嫌贵,两头都不讨好。这就是为什么观众感觉票房越来越高,影院却常常在抱怨活不下去。
从收入结构上看,影院是最薄弱的一环,既承担成本又缺乏溢价权。票房破纪录,并不意味着影院就能轻松盈利。电影院越来越像一个头部俱乐部,几部巨无霸撑起大盘,其余影片只能在角落分食残羹。可问题是,爆款并不是每个档期都有。
2025年暑期档,姜文的《李行李尚》和陈可辛的《降元弄悬案》,导演阵容、话题都不缺,却双双票房扑街。就连大鹏面对新作《长安的荔枝》票房不及预期,也不禁发出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看电影呢?”
很多人以为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自己贡献的就是一张票钱,可对影院来说,真正稳赚不赔的是你随手带走的爆米花和可乐。我们知道,结婚的时候流行穿婚纱、带钻戒,情人节的时候流行送鲜花、吃西餐,过生日的时候流行吃蛋糕、吹蜡烛,和这些一样,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也是在商家炒作中慢慢约定俗成的一种形式。
商家这么炒作,无非是为了增加影院的收入。因此,早些年还流行在影院柜台买电影票的时候,商家总是喜欢把爆米花、可乐和电影票绑定在一块售卖。如果说电影票是影院的门面,那爆米花和可乐就是影院真正的粮仓。
在美国,看电影和吃爆米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一习惯也传入中国,并成为影院休闲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往往是为了寻求片刻的休闲时光,因此,爆米花成为观影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爆米花具备高利润率特质,其成本低而售价高,使得影院从中收益颇丰。
以一份300克的爆米花为例,其原料成本仅需五六毛钱,加上设备折旧,每份成本大约在2到3元之间,但电影院的爆米花价格却能高达十几元甚至20元。此外,一些影院还会将爆米花加入到套餐中,而套餐的价格往往比普通电影票更高,其中的差价部分正是爆米花的利润,与其他商品组合成套餐能进一步提升利润,显示出其作为影院“印钞机”的能力。
在中国的大型影院,电影票毛利率为6.6%,而商品销售的毛利率则高达50%左右,其中,爆米花及套餐的毛利率更是超过了80%。这样的高利润率,难怪有人戏言:“爆米花是电影院的印钞机,票房用来养电影,爆米花用来养影院。”以万达电影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接近67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超7%,净利润较去年增长高达455.35%,毛利率28.28%,每100元收入中留下的毛利比以前更多。
然而,仔细拆解收入结构,观影收入为41.77亿元,占比62.45%,毛利率仅4.91%;而商品和餐饮收入为8.63亿元,占比12.9%,毛利率高达73.42%。也就是说,影院真正的利润来源不是票房,而是爆米花、可乐等零食和餐饮。
更关键的是,万达电影的餐饮收入高度依赖观影人数,观众在观影时才会购买零食,但观影人数并非影院能够决定,而取决于影片质量和制片方供给。这也解释了,虽然上半年全国票房冲到历史最高,但万达电影的赚钱方式却暗藏风险。《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电影就拿下超过154亿,撑起了全国六成以上的票房,可这种只靠一个爆款带动增长的模式,显然很难一直持续下去。
此外,财报还显示,万达电影资金状况存在隐忧,账面的现金资产41.08亿元,但有息负债48.58亿元,利息收入远低于利息支出,资产收益率近0.5%,显示高存高贷的资金管理模式带来潜在风险。票房带来的业绩增长虽亮眼,但对于影院而言,靠爆款和票房赚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支撑影院生存的仍然是零食高毛利和餐饮收入,然而,这种盈利方式无法改变行业的根本困境。
影院的经营本质是重资产,从选址装修到影厅设备、人力成本,每一项都动辄几百万起步。同时,影院又不得不看片吃饭,热门大片能带来短暂热闹,但撑不起整体开支,票房波动加剧了这种困境。春节档凭借《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热度,上半年总票房一度冲高至292亿元,同比大涨近23%,看似重新回到疫情前的繁荣,但繁荣只维持在2月,当月票房高达160亿元,占去上半年一半以上。
此后市场急转直下,连续4个月单月票房不足20亿元,6月更是只有19.1亿元,跌到近10年来最低点。一位顺德影院经理坦言,6月单日票房最低时不足千元,除去房租水电,每天睁眼就要承担上万元的固定支出。一句话戳穿了现实:爆款能救一时却救不了全行业。
产业链的割裂,则让困境更复杂。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影备案量仅142部,同比下降超过两成。虽然偶尔能看到低成本影片的惊喜,例如三减版《死神来了6》或《磨砂》,用数千万元的成本撬动数十亿元的票房,但这类个案难以改变供给不足的现实。
与此同时,分账机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直言,一张百元电影票,片方最终到手的只有约33元。按此测算,投资12亿元的影片需要36亿元票房才能回本,而2024年接近这一水准的电影,全国只有两部,分别是《热辣滚烫》(34.17亿元)和《飞驰人生2》(33.61亿元)。这种结构性失衡,让上游制片方与下游影院都难以为继。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观众行为的转变,短视频、短剧、流媒体随手可得,娱乐方式完全被改写。2025中国网络视听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接近160分钟,其中,四成用在通勤、吃饭这些碎片场景。“现在人们正在转入无形世界,一旦经历过,谁也不想回到有形世界里来。”无形世界指的啥?不就是手机、网络、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AI吗?
并且无形世界很丰富,看上去是自由的,让你选择你想消费的内容,你不想看一秒给你划走,隐藏时间线让你有沉浸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掌控感,能选择何时何地、什么姿势、如何消费情感和娱乐。划走短视频只要一秒,电影院观影却是3小时,无形世界多么好啊,不仅自由,还给予充分的掌控感,便捷又快速,情绪消费含量大、管饱。
有形世界不自由,要当牛马,要面对各种责任,要人际交往,很痛苦。人们就越来越倾向于逃避有形世界的痛苦和挑战,转而依赖无形世界来满足内心的需求,在享受无形世界的便捷时,也失去了面对复杂现实和情感交流的动力。
相比之下,去趟电影院来回3小时,票价50块,性价比越来越低。年轻人精打细算,很少会为一部不值的电影买单,这也直接反映在数据上。灯塔专业版披露,全国影院数量已经突破1.3万家,创下新纪录,但从3月到6月,平均每场观众只有2到4人,空场率高达40%。
影院越来越难,不是某一个问题,而是重资产高成本、票房波动、分账失衡、观众流失、内容不足等多重压力的叠加。卖爆米花也许能撑一阵,但要想活下去,影院必须面对更深层的结构问题。
面对高成本和观众流失,影院也并非无所作为。近年来,各地影院纷纷尝试多元化经营,探索“影院+”模式,举办演唱会、球赛直播、脱口秀、亲子活动,甚至提供午睡空间和沉浸式体验。某些影院通过跨界活动吸引短期流量,话题性十足,也能短时间带动零售和餐饮收入。
这些跨界玩法,短期看确实能回血,比如上海CGV的亲子放映计划,周末早上8点开场,不仅电影开得早,还带专人看娃,上座率直接从11%冲到43%;博纳院线与片方玩对赌,票房越高,分的越多,如果票房过3亿后,片方分成提高,直接让片方多拿到2000万;腾讯视频把网剧《暗流》导演剪辑版搬上大荧幕,实现网播加院线双收益,整体收益比单纯网播高出近3倍。
可以说,影院正在努力打破只靠票房的天花板,但这些尝试更像是打点滴,而不是换血手术。首先,活动依赖热点带不来稳定客流,一场球赛能满座,但下周影厅还是空着;其次,分账改革只是局部试点,大部分影院仍然要在失衡的票房分成中挣扎;再加上零食餐饮的利润高度依赖观众进场,空场率居高不下时,这部分收益同样被掐住脖子。
与此同时,影院也在硬件上找突破,以IMAX为代表的高端影厅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历史最佳成绩,市占率攀升至5.6%,稳居特效厅第一,观影人次突破2500万大关,收入4.16亿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半年度新高,票房更是达到16.34亿元,同比翻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IMAX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都能分享到红利。大城市头部商圈的影院凭借高端影厅和场景化体验,尚能吸引年轻人和影迷回流,可在三四线城市,升级设备意味着巨额投入,回报周期却越来越长,强者恒强,弱者掉队,这种分化正在被进一步放大。
更关键的是,观众心态的转变,短视频和流媒体的高便利性让观众形成了随点随看的习惯,即便影院提供更多花样活动,年轻人依然会权衡性价比。现在看电影,早就不是一时兴起的选择,没有热搜推一把,没有朋友圈刷屏安利,没有有笑有泪表情特写的短视频,多数人连打开购票APP的兴趣都没有。50元看一场电影,不如在家刷几集短剧,省钱省时间,还能随时暂停,自发观影早就成了过去式。
看电影的人年纪越来越大了,可年轻观众却没补上来。猫眼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暑期档观影人的平均年龄才27.7岁,可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就涨到了32.5岁。对不少年轻人而言,进电影院看电影已经不是青春里一定要做的事,既不是社交中必须的选择,也很难成为约会时固定的环节,只是众多消遣方式中可有可无的一个。
电影人曾说,自从有了电影,人们仿佛多活了3倍的时间,但现实里去影院看电影,越来越像碰运气,1次里有9次看到的是俗套的烂片,这样浪费的不是让生命更丰富,而是白白在荧幕前多坐了2小时。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