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天塌了!“不写检讨就停薪”?

近日,运动品牌匹克因降薪事件热度不断,网友表示:没买过你家鞋,请问要写多少字检讨?!

9月的秋风,对匹克员工不太友好。降薪纠纷是9月中旬开始的。匹克员工吐槽:发薪前4天无沟通,仅凭口头通知就落实降薪,月薪2万的就砍掉30%,直营部门斩至50%。

员工生计遭变化,更为离谱的,是匹克让拒绝降薪的员工认栽,要写反思检讨书上交,不然就停薪处理。有员工硬刚没写,9月的工资当真没影,后面虽然补发了一半的工资,但员工已寒了心,补发也于事无补。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难看出品牌背后危机重重。曾经的出圈体育品牌,如今风光不再。

今年1-7月,光是内销直营就损失1.3亿,被迫卖掉3家直营公司,线上旗舰店销量下滑,售后和品控一起“摆烂”。

然后演变到逼迫员工检讨自己的“抠门”,转头大肆宣扬自己的“大方”;流水下滑,却没有像样的新品增加收入;篮球迷的青春回忆,现在也成了避之不及的“雷区”。

“晋江鞋王”,难道是太久没热度了,黑红也算红吗?

现金流告急!

就“病急乱投医”?

9月16日,有员工爆料匹克的降薪方案,总部员工按薪资等级降10-30%,直营销售降50%并取消绩效。

17日,品牌回应降薪仅针对亏损部门,不是全员降,称调整原因是企业亏损,员工都理解和支持。但现实是,超200名员工拒绝降薪。直到10月12日,因“检讨”再度引起舆论。

若不是出现瓶颈,匹克应该不至于干出这种得罪人的事。看似管理强势,实则是现金流危机。

创始人许景南生于1955年,从小作坊到鞋王,都是靠自己打天下,管理层也是一家人,“家族烙印”太明显。

这次亏掉1.3亿的直营扩张,正是这位“大家长”拍板的。当安踏李宁因直营模式成功时,他跟风做起,但匹克没有数字化系统,门店又在非核心商圈,客流量不是很多,租金却不少。

9月17日,匹克开会时承认直营亏损,即便山东、郑州等盈利直营分公司已经卖出,短期内换了现金,但能持续赚钱的优质资产却丢了,后面流水情况堪忧,只能抵押固定资产换钱,彻底陷入被动了。

“大家长”经验至上的老派思维,加量生产却没考虑季节问题,让库存周转天数高达180天,仓库的货要半年时间才变现。

为了填平亏损选择“硬着陆”,这是匹克内部人士透露的。

当直营亏空、库存压积,那就没钱发薪了,“大家长”单方面宣布决策,降薪逼写检讨,要求员工共渡难关。

直营成“烧钱黑洞”,却想“降本增效”,跟“丢了西瓜捡芝麻”有什么区别。

比安踏早成立

却被行业边缘化了

匹克的财务窟窿是越挖越深。

2009年港股上市,跟安踏、特步并称“晋江三巨头”。起初营收差距不大,2015年退市前,匹克营收超30亿,而安踏已是超110亿。

2016年退市,不仅是投资价值被低估,更是业绩撑不住了。

2021年拿到近15亿战略投资,统统投入直营烧钱坑,做DTC模式,开“态极体验店”。

无奈选址错误,安踏DTC门店在北京SKP这类核心城市商圈,匹克却在县城步行街这类非核心商圈。数字化系统也没到位,线上线下货品不统一;产品跟不上渠道,除了态极没啥其他亮点,客人没什么消费欲望。

其实匹克最致命的问题莫过于“战略横跳”,别人的成功学不到精髓,自己的优势又抓不住。

2018年,安踏收购迪桑特和可隆,在户外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匹克本来也要收购瑞士高端品牌奥索卡,结果钱付后,创始人突然反悔,觉得自有品牌都运营不好,更管不好别人的,最终错过。

而自己的老本行篮球赛道,又摔得稀里哗啦。2005年-2012年,匹克连续7年是NBA的合作伙伴,帕克和巴蒂尔的签名鞋是可以溢价卖的。

好资源没留住,连签约的球星都翻车。2022年维金斯打总决赛,作为匹克代言人竟然穿竞品球鞋,美其名曰“新鞋没及时到没法磨合”,其实就是品牌吸引力低。

匹克如今的篮球资源是德国、伊朗男篮这类洲际队伍,曝光度是断崖式下滑。

收购的同年,匹克推出态极科技,TAICHI1.0跑鞋51秒售罄,市场反馈度甚好,本是翻身的好机会。

可匹克愣是没接住红利,既没趁热打铁研究科技产品线,也没夯实渠道,而是用融资砸在直营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2023年国内大运会和亚运会,匹克无缘赞助权,只能捡个学生运动会合作,没档次的商业价值意义不大。去年巴黎奥运会,安踏拿下国家代表团领奖服,李宁捏着乒乓队资源,连361度都有赛事合作。摔跤单项和小国家奥委会合作,就是匹克的零曝光资源。

反观同品类的李宁,靠国潮时装周圈粉消费者,“中国李宁”成了超级符号;而匹克的营销过时,戳不中年轻人的点,慢慢就从年轻人的“购物车”里消失了。

再反观奶茶行业的一点点,聘用大龄员工,抵制就业年龄歧视,又闷声做“动物公益屏”,赢得消费者好感——“点门永存”。

除此之外,匹克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或许高效,但在精细化运营阶段,就是巨大短板了。这次理直气壮让员工共担困难,“我说你听”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能留住人才的。

口碑“大翻车”

谁还愿意为匹克的虚伪买单?

战略失策是“内伤”的话,那产品质量和员工待遇,就是刮到消费者心中的“刀片”。

30多年的运动品牌,没守住质量底线,因产品质量问题频繁上黑榜。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旅行箱包,匹克的拉杆箱因“振荡冲击性能不合格”上榜,事关安全问题,经复检还是没过。对此,匹克并没有作出像样的解释。

2019年深圳校服抽查,匹克4个批次的产品因“绳带和标识”不合格;今年2月,童鞋“邻苯二甲酸酯”不合格;7月,有T恤“纤维含量与标注不一致”;“烂鞋底”、“刺磨脚”……黑猫投诉有将近3000条吐槽匹克质量问题的。

突然的降薪(口头、无协商)、引发抵触的管理(不检讨就停薪)。

打工人完全理解共情!有关匹克这次事件的帖子评论区:“拒绝购买”!“双十一,凑单退款选匹克”……

年轻人的购物衡量,是和员工权益挂钩的。在红薯平台上,有网友发帖:如果不知道买哪个品牌的产品,就看哪个公司对员工待遇更好。

当代人消费,性价比是一回事,大家更关注的是品牌的人品和产品的质量,匹克两个方面都崩塌了。

同在福建出发

匹克现在只能靠拖鞋当门面

曾一度荣登“晋江鞋王”,与安踏、李宁等站在同一梯队的匹克,怎么就落得如此境地?

安踏实行DTC前,建设5年的供应链体系,做到“小单快反”,即消费者需要什么鞋,15天生产,库存周转时间少;数字化会员系统,能够精准推送,提高复购率。

再看匹克,老一套的供应链,即一次生产几十万,没卖出就使劲压库存;会员系统“表面功夫”,消费者需求完全不了解。

安踏和匹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2024年安踏的总营收708亿元,李宁286.8亿元;据2025年福建省民营企业100强显示,匹克的总营收62.6亿元,差距实在有点悬殊。

图源:李宁2024年总营收

安踏85天能快速变现,继而研发扩张,形成良性循环;匹克库存周转拖拉节奏,陷入卖不出—缺钱研发—更卖不出的死循环。

安踏每年研发成本超40亿,“氮科技“碳管悬架”等核心技术如鱼得水,旗下主品牌爆款不断;而匹克研发投入不到2亿,反反复复“态极”技术,还只用在拖鞋和入门级跑鞋上。

虽然拖鞋有过好成绩,但到了冬天,周转又困难了;另外,“态极”技术迭代慢,升级次数少,消费者肯定偏向有创新的产品。

安踏营销有目共睹,赞助冬奥会、NBA,签约谷爱凌、汤普森;匹克去年捐了100万到山区学校。

年轻人看到新闻大概会有好感,但没转化成销量,对它的认知,慢慢也就淡忘了。

匹克的降薪,不是偶然,是必然。

要想有回旋之地,匹克的战略不能“照猫画虎”。安踏有资金和能力,但若优势没有发挥好,一味的盲目跟风,只会变得越拉胯。

认清自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同时,产品质量得过关,品牌有人性。

不尊重员工的企业,消费者的骂声只会更响烈。靠降薪救急,只会造成员工流失,人才走了就更难翻身了。

匹克的困局,如果用技术创新来筑牢产品根基,用精准营销满足年轻需求,以规范管理凝聚内部力量,让战略节奏匹配自我能力。或许,才能抓住时代机遇,当下困境也会有转折点。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