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火真是从电池里冒出来的吗?
某路口,一辆新能源车又自燃了,停在应急车道上,前盖缝隙里冒出白烟。没过两分钟,整辆车被黑布罩住,几个穿工装的人迅速围拢,动作利落得像是演练过无数次。围观群众刚掏出手机,就被劝离:“别拍,有安全隐患。”
这不是第一次。最近几年,类似的画面在全国各地上演。
人们习惯性地归因于“电池技术不成熟”“三电系统有缺陷”“热管理没做好”。媒体也乐于用“技术瓶颈”来解释这一切,仿佛只要工程师再多熬几个夜,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但真相呢?可能藏在更深层的地方。
在中国,新能源车的“火”,表面从电池里烧出来的,实质是"印"出来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新能源车浪潮,并非市场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由政策资金驱动的“计划性繁荣”。钱从上面印出来,投向某个领域,企业便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消费者需要,而是因为池子里有钱可分。
外资车企为什么越来越难?
不是它们技术落后,而是它们的商业模式建立在“赚消费者的钱”这一古老逻辑上。而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真正的客户早已不是坐在驾驶座上的人,而是坐在会议室里、掌握预算拨付权的人。
当一家车企的收入来源本质上不再依赖用户满意度,而是依赖政策窗口期、补贴额度、地方招商指标,那么它的组织行为就会发生根本性偏移。它不再关心车能不能开十年,只关心车能不能在三个月内下线、能不能赶上某轮补贴申报、能不能在招商大会上被当作“标杆项目”展示。
于是,"自燃"就不再是偶然事故,而成了整体风险的自然流露。
二、根本不是造车,而是在赶政策列车
要理解这场游戏的规则,我通过商业画布九要素来帮你看清——当一个行业被政策深度嵌入后,它的商业逻辑如何被重构的。
1.价值主张:不是“造车”,而是“造故事”
真正的价值不在车辆本身,而在那个能够打动政策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故事里。“颠覆百年汽车产业”、“智能出行生态”、“民族工业弯道超车”——这些宏大叙事比任何车辆参数都更有价值。骨子里不再主张“安全、可靠、好开的车”,而是“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故事”。一家车企的价值,不在于交付了多少辆实车,而在于能否讲出一个让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媒体都愿意相信的“富有未来感的故事”。
2.客户细分:真正的客户不是消费者
新能源车企维系最深的关系不在4S店,而在政府办公楼和投资人会议室。他们的客服最专业的不是解决车主投诉,而是准备申报材料和投资路演。这些车Ⅶ往往有两个研发中心,一个研发车辆技术,一个研究政策解读。后者的预算甚至是前者的两倍。所以,实质上的"目标客户"分为两个。一边是手握财政资金的政策制定者,他们关心的是GDP、就业、产业链完整度;另一边才是被动买单的普通消费者,他们关心续航、安全、售后,但他们的声音在决策链条中几乎很难被听到。
3.客户关系:车企与政策制定者的关系,远比与用户的关系更紧密
一场闭门会议、一次领导调研、一份红头文件,可能比十万条用户差评更能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
4.渠道:不是4S店,不是线上商城
而是招商大会、产业峰会、融资路演。车还没造出来,PPT已经投了几十轮;工厂还没封顶,估值已经翻了三倍。
5.收入:补贴、估值、投放计划
对于许多车企而言,车辆销售产生的现金流只是表象,这也是他们口口声声说每卖一辆车赔多少钱的真实背景,在订单层面可能确实在"赔钱",没有说谎;但真正的收入来自政府补贴、资本市场估值和产业链配套政策。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车型明明市场表现糟糕,企业却依然大力生产——是要完成其他使命:获取新能源积分、满足地方投资要求、维持上市公司的故事素材。至于具体收入主要来自三块——财政补贴、地方产业基金注资、资本市场估值溢价。真正靠卖车赚钱的,反而是少数。
6.关键活动:不是研发、测试、品控,而是“抢批文、抢指标、抢概念”
谁能更快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谁就能先进场分钱;谁能绑定地方政府,谁就能获得土地、税收、贷款的多重支持;谁能蹭上“碳中和”“智能网联”“国产替代”这些热词,谁就能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高估值的故事。
7.关键资源:不是技术,而是关系网络与政策窗口
最宝贵的不是研发能力,而是准确理解政策走向的能力、快速获取各项资质的能力、与地方政府建立共生关系的能力。不是电池技术、不是电控算法,而是“政策嗅觉”和“关系网络”。一个懂行的政府事务总监,可能比十个首席工程师更有价值。
8.合作伙伴:政府、资本、舆论平台
企业的合作伙伴名单上,最重要的不是零部件供应商,而是地方政府、投资基金和能够影响舆论的媒体机构。除了供应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国有资本平台、主流媒体。三方合力,才能把一个项目从纸面变成“国家战略”。
9.成本结构:高成本不可怕,只要账面能做漂亮
研发可以外包,品控可以压缩,测试可以跳过——只要在关键节点上“看起来合规”,就能过关。毕竟,没人会真去查每一辆车的BMS日志,除非它烧了。
把上面商业画布九个要素串起来,你会发现:在这场游戏中,“车能不能跑”是次要的,“车能不能批”才是关键。
而自燃及其他荒唐的质量和性能相关问题,不过是这个扭曲系统的一个副产品。
当所有激励都指向“快、大、多”,而不是“稳、久、好”,那么压榨工期、简化流程、掩盖缺陷就成了组织内部的默认选项。工程师知道风险,但管理层说:“先交付,问题后面再改。”——可“后面”往往等不到,火就先来了。
三、当组织只认得,产品就会变成
最可怕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组织激励的错位。
一家企业,本质上是一套激励系统。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奖励“拿补贴的能力”,就会得到一堆擅长写申报材料的团队;如果奖励“融资速度”,就会得到一堆PPT高手;如果奖励“产能数字”,就会得到一堆赶工的流水线。
而如果不奖励“用户满意度”“长期可靠性”“安全冗余”,那么这些价值就会在组织内部被不自觉地忽视。
我接触过一位前新能源车企的品控主管。他说,他们公司有一套“三级响应机制”:一级是用户投诉,二级是媒体曝光,三级是车辆起火。只有到了第三级,高层才会真正介入。前两级?能压就压,能拖就拖。“因为起火会影响地方政绩,会影响下一轮融资,但用户抱怨?没人管。”
这不是个别人的道德或行为问题,而是整个商业模式下的必然选择。
当企业的生存依赖于外部资金注入,而非内生现金流,那么它的注意力就会天然地向外倾斜——盯着政策风向,盯着投资人脸色,盯着KPI数字,唯独不盯产品本身。
于是,一条隐秘的"自燃"链条就形成了:
政策一撒钱 → 管理层冲指标 → 工程师压周期 → 品控走形式 → 最后烧的不是电池,是组织本身。
每一辆在路上燃烧的电车,都是一次组织激励的泄露。火光照见的不是技术的短板,而是商业模式的真相。
四、不反对新能源,必须警惕伪新能源
必须要澄清的是,我不反对新能源汽车。
恰恰相反,我非常相信电动化是未来。但真正的新能源,应该建立在用户信任、技术积累、市场验证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政策套利、资本游戏、叙事泡沫之上。
中国不缺聪明人,也不缺执行力。
我们能在短短几年内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也能让国产电池成本降到全球最低。但如果我们把这套能力用错了方向——不是用来解决用户痛点,而是用来钻政策空子——那么再快的增长,也只是沙上之塔。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政策驱动型创新”正在形成一种路径依赖。
企业不再思考“用户需要什么”,而是思考“政策想要什么”;地方政府不再评估“项目是否可持续”,而是计算“能带来多少短期GDP”;资本不再追问“商业模式是否成立”,而是押注“下一个风口会不会轮到我”。
当整个生态都围着“印出来的钱”转,真正的创新反而被边缘化。那些真正沉下心做安全、做耐久、做用户体验的企业,反而因为“不够快”“不够炫”而被市场淘汰。
这不是进步,这是倒退。
五、火苗盖不住,人心也蒙不住
人民心中的那团火苗,是盖不住的。消费者或许不懂BMS算法,但他们知道车烧了;他们或许分不清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但他们记得自己花二十万买的车,或许很快就变成废铁。信任一旦崩塌,再宏大的产业叙事也难以重建。
新能源车的未来,不在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多少,而在于商业模式能否回归本源——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信仰,以长期价值为尺度。
否则,再多的补贴,也填不满信任的窟窿;再快的产能,也跑不赢真相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