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速路段发生一起令人心惊的意外事件。当事人驾驶着刚提不久的新车正常行驶,车辆尚未完成上牌手续,这笔近 13 万元的消费本是家庭出行的新保障,却在高速路上变成了安全隐患。
事发时正值上午 10 点左右,高速路段车流平稳,当事人将车速维持在 100 公里左右,路面干燥无积水。突然,驾驶舱顶部传来 “砰” 的一声巨响,紧接着车顶棚出现剧烈晃动。当事人下意识握紧方向盘,只觉得一股强风瞬间灌进车内,头发被吹得紧贴脸颊,视线被飞舞的内饰布料遮挡。通过车内后视镜,他看到车顶棚已经完全脱离车身,在后方路面翻滚了两下,碎片散落在应急车道边缘。
后方车辆见状迅速减速避让,幸运的是没有发生追尾碰撞。当事人强作镇定将车停到应急车道,打开双闪灯后下车查看。新车的车顶连接部位光秃秃地暴露在外,边缘还挂着断裂的密封条,地面散落着几块塑料卡扣零件。他立刻拨打了购车门店的电话,同时联系了高速道路救助部门。
半小时后,两名道路救助人员赶到现场,带着工具在应急车道和护栏外侧仔细搜寻。最终在前方 50 米处的草丛里找到了脱落的车顶棚,棚体边缘有明显的摩擦痕迹,但主体结构尚未完全损坏。救助人员帮忙将车顶棚抬到车辆后备厢,反复叮嘱当事人 “低速行驶,避免二次危险”。
检测现场分歧:“卡扣完好” 与 “从未触碰” 的对立
事发当天下午,当事人将车辆送往购车门店进行检测。三名工作人员围着车辆检查了近一个小时,重点查看车顶连接部位和卡扣组件,还用专用工具测量了卡扣的松紧度。
检测结束后,门店工作人员给出结论:“车顶的卡扣都是完好的,没有断裂或损坏的痕迹,排除车辆质量问题导致的脱落。” 这一说法立刻引发当事人的反驳,他指着未拆除的新车保护膜强调:“从提车到出事,我从来没碰过车顶的任何开关,更别说打开卡扣了,新车的说明书都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面对质疑,工作人员调整了说辞:“目前无法确定是否是行驶过程中卡扣意外松动,或者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碰了开关。” 为了证明车辆 “无问题”,门店提出解决方案:免费为车顶棚磨损部位复漆,同时进行全面的漏水检测,确保密封性能。更令人意外的是,工作人员补充道:“如果您还是担心安全问题,可以再去高速上测试一次,所有的油费和路费由门店承担。”
当事人当场拒绝了这一方案。他站在新车旁,手指着车顶连接部位的痕迹说:“刚买的车就出这种事,你们不仅不找原因,还让我再去高速冒险?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现场其他看车的消费者也围拢过来,对着车辆议论纷纷,有市民用手机拍下了检测过程,视频很快在本地车友群流传。
当事人诉求:新车遇险后坚持 “换车”
对于门店提出的复漆和检测方案,当事人明确表示不接受。他向门店提交了书面诉求,核心内容只有一项:更换一辆同型号的全新车辆。
“这辆车已经出现过车顶飞脱的情况,就算修好了,我以后开车也会有心理阴影,谁敢保证下次上高速不会再出问题?” 当事人在与门店负责人沟通时情绪略显激动,他展示了车辆的购车发票和提车记录,证明车辆购买时间仅 12 天,行驶里程不足 800 公里。
门店负责人回应称,会将当事人的换车诉求记录在案,并向上级公司汇报,“需要等待技术部门进一步核查,暂时无法给出明确答复”。当被问及核查周期时,对方只表示 “会尽快处理”,未给出具体时间节点。
事发第三天,当事人再次来到门店询问进展,发现自己的车辆仍停放在检测区,车顶棚被单独放在一旁,没有进行任何维修操作。门店工作人员解释,因尚未收到上级指示,暂时无法开展后续工作,只能继续等待。
网友热议:天窗安全与提示义务成焦点
事件经社交平台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百万。不少网友聚焦于车辆安全提示的缺失,有自称从事汽车行业的网友留言:“就算真的是卡扣未扣紧,车辆也应该有相应的安全提示功能。正常情况下,卡扣未锁止时仪表盘应该亮起警示灯,或者在行车过程中发出提醒音,否则就是设计上的隐患。”
更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用车经历,表达对天窗类车型的担忧。一位拥有 15 年驾龄的网友写道:“我的车天窗用了不到三次,平时基本都是关闭状态,主要就是担心密封出问题或者零件故障。看到这个事更坚定了我下次换车选无天窗版本的想法,花了钱还多一个安全隐患,太不值了。”
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能仅凭单一事件否定所有带天窗车型:“关键还是车企的品控和售后态度。如果是质量问题,就该主动承担责任;如果是使用问题,就要明确告知消费者注意事项。现在门店让车主再去高速测试,这种处理方式确实让人无法接受。”
有法律界网友补充道,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截至发稿,购车门店尚未就当事人的换车诉求给出明确答复,相关话题仍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当事人表示,若迟迟无法得到满意结果,将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