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发生在上世纪1965年至1980年,短短的十五年间的一段历史往事。那是一段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一场绝无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工业建设。对于今天的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历史名词。

在安徽的的大别山里,曾经坐落着许多“老三线”工厂。“三线厂”应时代的需要而兴起,又因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这些工厂在完成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后,大部已退出历史舞台,只在深山里留下一片片废墟。如今,这些废墟破败如战场,成为那段不可遗忘的历史遗存。

大别山东麓的舒城,山峦连绵起伏,丛林茂盛,非常符合三线厂“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三线时期,先后有6家军工企业在大别山中选址建造。

舒城县河棚镇岚冲村,1970年4月,涌进大批建设工人,国营先锋机械厂开工建设,由当时的合肥起重机厂负责援建。1971年底,工厂开始投产建设,主要生产大型军用船舶柴油机。

工厂规模不算太大,有职工1800多人,但内部从设计图纸到产品出厂都可在厂内完成。主要生产车间有铸造,金工,锻压,工具,装配等,还有大型的工业厂房,还建有大型山洞,用来存放成品柴油机。生活区,职工宿舍、大礼堂、电影院、医院、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商店等配套设施齐全,可以职工不出门就能满足生活上的一切需求。

1968年至1991年,燃情岁月,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书声朗朗,矇昧山谷从此不再寂静。后为寻求新的发展,1991年,工厂迁合肥,合并合肥手扶拖拉机厂,成立合肥动力机械总厂。但最后发展不好,于2001年5月,宣布破产。

如今,6891厂长眠于深山之中,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变得有些沧桑破败。当年厂区大门口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的英武与神秘,如今只剩下记忆中的碎片。走进空空荡荡的车间,能够联想到这里曾经的繁忙、喧闹和蒸腾。

职工俱乐部,承载着先锋厂所有的重要活动,职工大会、运动会、文体活动和比赛,到图书室、电视房,摄影集邮展等,带给大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无数的欢乐。而今上千张坐椅竟然保持完好、还整齐地排列着,就像人们刚刚散去,只是落满了岁月的尘土。

时光没落了繁华,岁月早已化作一树一叶,一草一木,一砖一土。在苍山掩盖中,沐浴着山风,仿佛在静静诉说着曾经的人声鼎沸。那些远去的热火朝天的旧时光,浅吟低唱着那些无人知晓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