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餐饮新旧交融,而中式餐桌也发生了变化:时令食材尝试摆脱时间的束缚,一年四季都充满活力;乡土味力求突破空间限制,一夜游遍四方;新的味觉习惯在萌芽,记忆中的味道却在消逝……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该何去何从?谈谈你对食物的热爱?
三联书店新推出的《烟火三十六味:市集·餐桌·食物与人》记录了这一变化的细节。它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与读者一起寻找我们对美食的记忆和热情的源头,生动地描述普通人正在经历的美食。河流和湖泊。
“听百种音乐,尝百种味道”
于是,她在餐厅以外的地方认识了很多人,吃了很多东西,发现所谓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实就是各种地方的结合,背后都是普通人,普通人一个一个一。“当我坐下来写稿子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些地方会产生这些气味?为了找出原因,我去看了地方志,看了旧的饮食杂志,看了人们的笔记。
我的书有历史故事和现在发生的故事,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三三和赵恒
赵恒老师认为,本书《烟火三十六味》的最大特点是不仅写了饮食,还对饮食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现在关于饮食的书太多了,这些书有时读起来很无聊。有些东西离我们很远,有些东西我们从来没有吃过、没尝过、没见过。它只是一道菜,一种食物,但它是非个人的。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既具有烟火般的魅力又具有人性,这是它最好的地方。”
在赵恒先生看来,三三捕捉到的是在《烟火三十六味》里即将消失、正在消失的东西。他特别喜欢看她写小市场,写普通人的生活,觉得很有吸引力。“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会加几句,听百声,尝百味。声音是戏曲,是曲艺,各地各有特色;品味,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就是当地,人们居住的地方,祖先生养他们的地方。当人们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后,就会对这些东西产生一种感觉曾经拥有,却渐渐消失,无限怀念。
带着食物走路
为了能和这些经验丰富的厨师对话,三三从上个世纪的《中国烹饪》杂志和各地的老菜谱开始,再扩展到名家的回忆录和笔记。后来,从事历史研究的父亲指导他阅读方志和笔记,试图从气候、河道、战乱、人口迁徙等不同方面了解饮食的形成和发展。熟悉之后,她就跟着这几位厨师从餐厅来到了菜市场。为了寻找时令新菜的点子,他们走遍了城乡,各种“定制”的鲜鱼、活虾、嫩菜芽……这些尖货,美食的基石,被各个菜贩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后院,一一记录下来。
就这样,几年来,三三每天穿梭于各个餐厅,看着厨师们挥刀炒菜;面对电脑,我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有一天,“我渐渐明白,食物的本来面目不在餐桌上,也不在各方交易的市场,而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跟随大城市的餐桌和厨师,向上追溯,我我慢慢制定了新的采访计划,开始了漫长的美食之旅。
吃的就是祖国
江苏、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烟火三十六味》是一本关于各地美食的随笔集。这些叙述不是来自餐桌,而是来自最真实的气味和味道。
十多年来,三三走遍了三街六巷的名酒楼、高级厨师、菜市场、菜市场。多年的美食经验,让她有意识地避开了时尚的浮华和奢侈的庸俗。她一菜一菜,从平凡的心进去,用平凡的心出来——就像她笔下的香格里拉,一扫而空的小资情调,是一片平民美食的高原。
她很看重食物在当地人心中的代表性,因为它们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味道。《一本鸭子经》中,一只白皮红肉绿骨的板鸭,才是金陵本色;在《知足不求全》,一碗熬了30年的糖粥,才是姑苏本色;《琐碎金鳞软玉膏》中,一条金鳞碧玉的大黄鱼,才是台州本色;《喝闲茶》,龙门镇一杯碧潭雪,才是成都本色;一锅沸腾的白鸡和豆浆,才是丽江的本色。
她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各地最常见的食物,并翻出了一些史料,比如,“茶馆在成都遍地开花,不过是两三百年前的事情,这个习惯似乎已经开始了”清初川西大小金川,将蒙古兵二十四旗从满洲调入四川”;并透过渔民、商人、村妇、厨子的人生故事,让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有新鲜的时代感。
著名历史学家、美食作家陆耀东先生说:中国美食虽小道,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绝非茶余饭后的闲谈。在《烟火三十六味》的序言中,毛尖用自己独特的幽默重新诠释了这个意思:“吃的就是祖国,祖国就在我们的味蕾里,最好的祖国教育永远是餐桌教育。……三三我写的下来的不仅是异地的生活,还有美食的民族志。“
烟花,人类
平民性是食物和美食的区别,也是《烟火三十六味》最有亲和力的地方。与美食相伴多年的三三说:“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笔下的美食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也不再向大厨询问做菜的细节……而是,无论走到哪里,我更喜欢花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博物馆,挖小餐馆,亲身体验一下真正的生活感受。
于是,她深入口味“腹地”,那里互联网和大数据都失效了,只有家乡的烟火味。就像她笔下的潮汕,是一个由各个村落、各个城市的宗族组成的小社区。莲藕汤、炸豆腐、粿汁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摊,都是几代家族经营的。有的人深夜从屠宰场提新鲜牛肉,凌晨开门;有的花几十个小时挑选大豆磨粉,每天只卖两个小时,就卖完关门了。几十年来,每天都烹制同样的食物,上门食客都是同族。他们眼中的家常味道,外人吃了之后世界观都刷新了。更不用说深藏在乡村深处的传统豆沙,依海而建的鱼丸作坊,以及直接在驳船上交易的极品鱼……
一个地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在集市里是最深刻的,所以33在每个美食目的地都有专门的集市篇章。
多年的经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使她能够像当地人一样深入市场,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市场:老南京四代人聚居的三七坝胡同菜市场、姑苏水巷风门,飞屋环绕的成都玉林菜市场……她能像厨师一样了解市场,了解不同季节的当地食材,三言两语就切中要害。台州椒江花园路菜市场天天有各式各样的海鲜,中山汕头市场有琳琅满目的潮州风味酱料,滇藏线上的香格里拉有纳西族、藏族、汉族人们聚集在一起,食物是野生的,自由的……
与餐饮业打交道多年的三三,经常被问到:“哪里好吃?”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美味?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她总是喜欢含糊其辞。然而,她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答案:“美味的食物,也许藏在你家附近的胡同小饭馆里,也许藏在周年纪念烛光下的米其林餐厅里,也许在旅途中遇见的农家乐里,又或许是看一道不起眼的家常菜……泡在烟火里,被人情烤过,能记在心里的味道,都是美好的。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