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一场重要的大战,此战决定了北方中原的归属。历来一般都认为,官渡之战是袁绍率大军进攻,曹操专心防守,最终凭借火烧乌巢,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然而真实历史上,官渡之战恐怕是曹操挑起的!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烽烟四起,董卓之乱后,天下彻底陷入大乱的情形。从公元190年至199年,十年的期间,割据的各路诸侯互相攻击,争夺地盘,吞灭兼并。到了公元199年,北方除关陇和辽东两个边隅地区外,八州之地为袁曹两大军事集团所分割。

其实这期间,袁绍与曹操是盟友关系,他们背靠背以黄河为界,袁绍经略河北四州,曹操兼并河南四州。经过近十年的混战后,袁绍据有河北青、冀、并、幽四州,曹操兼并河南司、豫、兖、徐四州。两大集团旗鼓相当,军事上袁强曹弱,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优于袁绍。

曹操和袁绍自幼相识,算是权贵子弟,袁绍的家世出身更好。所以起兵讨董,各路诸侯都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出身宦官之后,名声不如袁绍,尤其在汴水被徐荣击败后,曹操其实只能依附于袁绍。后来在袁绍的扶持之下,曹操先入主东郡,后又成为兖州牧。

袁绍、曹操都是志在天下的人,所以其实在两人“结盟”期间,也发生过许多的不愉快,但还没有到最后一刻,所以双方基本上保持表面上的和谐关系。袁绍扫平了黑山军、公孙瓒,曹操芟除陶谦、吕布、袁术,终于到了袁曹决战的时刻了。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两人其实都没闲着。在幽州,袁绍正在发动最后一击,准备彻底消灭公孙瓒;曹操在徐州,水淹下邳,终于干掉了吕布。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於犬城,斩固,尽收其众也。——《三国志·张杨传》

 

张杨和吕布一样,本是并州刺史丁原部将。董卓诱吕布杀丁原,当时张杨回并州募兵,于是割据河内郡。吕布与张杨的关系非常好,张杨一直和袁绍联合。公元198年曹操围攻吕布,张杨想要去救援,但相隔太远,于是率军前往东市,遥与吕布成掎角之势。

199年2月,曹操消灭吕布,安抚徐州后回军到昌邑。之前,张杨的部将杨丑杀了张杨,准备投靠曹操。结果杨丑又被眭固所杀,眭固本是黑山军,当年曾败于曹操之手,眭固准备带领张杨的部下投靠袁绍,屯驻射犬等待袁绍的接应。

4月曹操率军赶至黄河,派史涣、曹仁渡河进攻眭固,最终眭固被杀,曹操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包围射犬,其余部众全部投降曹操。曹操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河北事物交给他处理,自己退军到敖仓。

换一张地图来看,官渡之战前,袁曹双方默认的分界线其实就是黄河。张杨所占据的河内郡,其实是两大军事集团的缓冲地带。现在曹操率先进驻河内郡,渡过黄河,其实算是越过界了。而且,眭固想投袁绍,曹操现在截胡了,袁绍肯定不会不知道。所以,这其实有点玩火。

 

袁绍是如何看待的

往岁伐鼓北征,讨公孙瓒,强御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欲托助王师,以见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屯据敖仓,阻河为固——《为袁绍檄豫州文》

 

陈琳所作檄文中也提到了这件事,袁绍围困公孙瓒长达一年时间,曹操看到有机可乘,于是暗中联络公孙瓒,打着帮助袁绍的旗号,实际上准备帮助公孙瓒。结果曹操的意图被看破,正好公孙瓒也被消灭,曹操的谋划失败,只好屯据敖仓,观望形势。

李贤注引《献帝春秋》曰:“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则说得更加直接,曹操渡过黄河,打着帮助袁绍的名义,实际上却是为了增援公孙瓒,偷袭邺城,正好公孙瓒败亡,袁绍有所发觉,曹操只好退军敖仓。

结合《后汉书》、《献帝春秋》的记载来看,曹操在拿下河内之后,看来打算继续进军。趁袁绍与公孙瓒苦战之际,直接偷袭邺城,拿下袁绍的大本营,结果袁绍很快消灭公孙瓒,并且发现了曹操的意图,于是曹操回军敖仓。

所以到了199年6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曹操,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了各种有意思的插曲,你以为是袁绍恃强凌弱,结果却是曹操先拱火的,的确是曹操先动的手!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