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刘盈病逝。
刘盈英年早逝后,朝中陷入一片悲伤的海洋中。

几乎所有人都为这个善良而纯洁的皇帝感到惋惜和悲悯,唯独吕后心中有悲却说不出口。
对于吕后来说,她唯一的儿子死了,能不悲伤吗?同时他吕家人又都势单力薄,她在悲痛儿子时,更担心的是朝中政权的稳定啊! 都说危难之时见人心。
作为二进宫的陈平,他当年从项羽手下转投到刘邦手下,后来又得到了重用,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
这次他同样也不例外。
他通过察言观色,通过心理学分析,找出了吕后欲哭无泪的症状后,来了个对症下药。
他下的不是一般的药,而是两个人:吕台和吕产。
吕台和吕产都是吕侯之子,也就是吕后的亲侄子。
他的提议是这样的:为了宫中的安全,请求太后封吕台、吕产为大将,统率南北二军。
面对陈平的奏折,吕后心里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陈平也。
于是她连必要的客套都免了,直接就准奏。
吕产管南禁军,职责:负责宫中安全保卫工作;吕台管北禁军,职责: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
这一招果然够绝的,吕后顿时就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陈平不会想到的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
封吕台、吕产为京城南北禁军统领,这竟成了吕后打造吕氏天下的第一步棋。
此后的吕后极力想打造吕氏春秋,而要完成这一宏伟计划,首先得把吕家人封王才行。
但关键时刻,刘邦临终前搞的那一套看似儿戏般的拜把子喝血酒起作用了。
事实证明,刘邦的高瞻远瞩果然是无人能及的,非刘氏而王,天下人共诛之。
这个歃血同盟就如如来佛祖的魔咒一样,成了吕后填满欲壑的拦路虎、绊脚石。

如何让吕台、吕产这些她的亲侄子称王,这成了她的一大难题。
难归难,但吕后也知道,如果能把朝中三位重量级人物王陵、陈平、周勃搞定了,吕家人封王那就易如反掌了。
鉴于陈平识时务地主动提出重用吕家人,陈平这一关算是不攻自破了。
周勃这个人虽然正直,但还是好说话的,而且权位相对于王陵和陈平来说又要低些。
因此,现在只要搞定王陵就行了。
于是,吕后把王陵叫到宫中,说出了想封吕台和吕产为王的想法。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陵丝毫没给吕后面子,他想都没有想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吕后的美意。
其实他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搬出刘邦当年留下的马血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人得而诛之。
吕后想封吕家人为王,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歃血同盟。
偏生这个王陵好不识抬举,哪壶不开提哪壶。
吕后脸色阴沉得快要拧出水来,却又不好当场发作时,大义凛然的王陵还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对吕后来了个拂袖而去。
这下可激怒了吕后,她决定对王陵开刀。
当然,鉴于王陵有刘邦当年指定的丞相继承人人选这把上方宝剑,如果直接撤了他的职位,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这样无勇无谋的事,吕后是不会做的。
明的不做,那就来暗的。
她对王陵的职务来了个变通:拜王陵为太傅,免去其丞相之职;明升暗降。
吕后的招果然高明。
面对吕后的出招,王陵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毫无办法。
什么太傅,这明摆着是一个挂名的悬空之职啊!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于是王陵以身体欠佳为由愤然辞职。
这正合吕后心意啊!吕后马上便在王陵的辞职信上批复了。
而空出来的右丞相一职,吕后没有再来个招聘会,而是直接就给了她的老情人审食其。
要想打造吕氏春秋,朝中的重要职务那就得都是自己人来把管才行啊。
圣旨摘录为下:拜原左丞相陈平为右丞相,拜审食其为左丞相。
按理说圣旨都是简短的。
但这次的却不一样,后面还有批注:右丞相不参与朝政,只是管理宫中杂事。
说白了陈平的右丞相之职相当于郎中之职。
于是乎,朝中大事都是左丞相审食其说了算,而审食其又是太后说了算。
这里为了方便读者看懂,直接就用等号来表示好了: 左丞相=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审食其=太后。
这样大家明白了吧!吕后够厉害。
当然,审食其也不是吃素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一上任就开始排除异己,提出了三个凡是:凡是不忠于朝廷的一律撤职;凡是不听他和吕后话的一律下岗;凡是看着不顺眼的一律退休。
而御史大夫赵尧便有幸成了审食其第一个开涮的对象。
赵尧犯了什么罪呢?审食其给他定的罪是:趾高气扬,看着不爽 符合三个凡是中的最后一条。
太后当即给情人出气了,撤了赵尧的职务,让她沛县的亲信人物任敖走马上任。
就这样,刘盈死后,太后通过培养亲信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把大汉江山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上。
吕后极力打造的大汉吕氏春秋也就渐渐地浮出水面。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