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小伙考上卫校,却因交不起3000元学费想放弃。乡亲们赶忙凑了3025元给他。谁料,这钱他还了23年,依旧没还清,妻子却自豪地说:“我丈夫就是了不起!”,乡亲们也泪流满面。
小伙叫贺星龙,1980年出生在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贫瘠,十年九旱,一家人面朝黄土刨根种地,年收入却不足800元。
12岁那年,爷爷肾衰竭,因求医不便,只能小病吃药,大病硬扛。临终前紧紧拉着贺星龙:“孙啊,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学医!”
带着爷爷的嘱托,1996年,16岁的贺星龙考上运城卫校,可3000元的学费却难倒了一家人。
父母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却只找到302元。这是全家人的命根子!贺星龙不忍心,哽咽道:“爹,我不去读了。”
父亲明白儿子的意思,也只能无奈点头。
“星龙可是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咱砸锅卖铁也要供他去读!”乡亲们听说贺星龙家的困难后,你20我30,总共凑了3025元送到他手中。
贺星龙看着红布里零零碎碎叠放的“学费”,眼泪喷涌而出,扑通一声,朝着乡亲们磕了三个响头:“谢谢大家,我一定好好学习,回来给你们看病!”
谁料,这份恩情贺星龙却还了23年,依旧没还清。
2000年,贺星龙大学毕业,放弃县城高薪工作,毅然决然回到村里。父母火冒三丈:“疯了吧,好不容易让你去城里,你却偏要回这穷旮旯!”
连村里的乡亲们都为他连连叹气,而贺星龙心里却早已计划好一切。
不仅如此,他还把大学女友哄骗回来结婚,理由是:“咱在城里工作,以后也要去乡下积累基层经验,还不如提前把这事做了。”
就这样,贺星龙拿结婚用的窑洞里开起了十里八乡第一间诊所,门口白纸黑字,大大贴着:“有病打电话,24小时上门服务。”
父亲虽气愤,但看着儿子满眼斗志,也只能卖掉家里仅有的2只母羊和粮食支持。
贺星龙上岗第一天,一袭白大褂,在门口从早站到晚,可接连几个月,一个来看病的都没有。
“星龙啊,你这才几岁就当医生,能成不?”,明摆着,大家都不信任他。
正当贺星龙丧气时,一大哥驮着老父亲急忙赶来:“你就死马当活马医吧,下了3次病危通知,实在没折了!”
贺星龙当即给老人看诊,开方,治疗。
为掌握病情,他干脆让老人留在家里“住院”,期间,他又当医生又当保姆,不是给老人输液喂药就是给他按摩擦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老人硬生生被他救活,“神医啊!”
从此,他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黄河两岸,连河对面的陕西居民也特地跑来找他看病。
可他从不收出诊费,所有的药也只收成本价。遇到付不起医药费的,他能免则免,甚至贴钱帮助,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更是分文不取。
为了能给更多的人看病,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成4000张名片,亲手送到乡亲们手上,“我一定会随叫随到!”
起初他靠步行出诊,可每天即便早出晚归,翻沟爬坡,也看不了几个病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2004年,他一咬牙,贷款4000元买了辆摩托车,从此车上捆绑着“三件套”:蓝色药箱,妻子缝的医药包,一根扁担。
摩托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用扁担挑着药箱和医药包前往。有几次他连人带包滚进深沟里,幸好被附近的村民救起。
“星龙,命要紧,别太拼”,可他顾不及身上的伤,一瘸一拐继续上路。
这么多年,不管刮风下雨,道路坍塌,还是严寒酷暑,大雪封路,贺星龙每天早上5点准时出诊,夜深了才回家,每天出诊次数已高达30次,但他仍觉得不够。
他把病人当亲人,把电话当病情,把“24小时上门服务”设置成手机彩铃,随时待命。
很多老人不识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就在诊所安装摄像头。如果他不在,老人只要到诊所里,他就可以远程告诉他们怎么用药。
老人们眼神不好,记性也差,他就帮他们把手机设置好,按固定键就可以拨通他的电话。
“只要听到摩托车声音,我就知道我有救了!”,贺星龙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摩托车医生”。
一天半夜,贺星龙接到一85岁退伍老军人的电话:“星龙,我快不行了。”
原来,老人患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排尿一直靠插管。他的妻儿都已去世,一个人无依无靠,一旦发病,只能向贺星龙求救。
这么多年来,只要老人需要,任何时候贺星龙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而且从不收老人一分钱,还为他免费购买了500多包导尿包。
贺星龙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老人,每次都会捎上大米,面粉,蔬菜给他。
村里的13位五保户老人也是他照顾的对象,逢年过节,他会请他们来家里吃好吃的,还每人添点衣服棉鞋。
有一年大雪,一老大娘哭着打电话来:“星龙,我孙儿发高烧,没睁眼了。”
“等我!”贺星龙快步流星骑车冲去,不料,路上骑得太快,转弯时轮胎打滑,连车带人翻下山崖。
这一次他摔到无法动弹,硬是用棍子支撑着身体,一步步挪到老大娘家,给孩子退了烧。
看着贺星龙浑身血淋淋的伤口,老大娘流着泪掏出一把碎钱:“星龙,这钱你一定得收下”,可他说什么也不要。
当老大娘准备用热水给他擦洗伤口时,他又接到看病电话,给孩子留下几颗糖后,匆匆离开了。
贺星龙对所有人无私,唯独对自己抠抠搜搜,这么多年,他一直穿着买摩托车送的几件工服,到处都是缝缝补补的针脚。
妻子陈翠萍心疼不已,于是咬牙给他买了件200元的外套,谁料,他却转手送给了隔壁孤寡老人。
“这200块咱要苦很久啊!”妻子眼泪簌簌往下流,“你当了这么多年村医,别说帮衬家里,反倒还欠上3万多贷款”。
主业不挣钱,一家人仅靠种点粮食维持生计,日子一年比一年穷。
可他却抱着一摞泛旧的笔记本,笑着说:“我的存款就是大家赊的医药费”,可这些账大多成了烂账,死账。
贺星龙也没打算要回,“只要乡亲们健康就可以了”,后来,他一把火全烧了。
妻子一脸心疼,“要不咱去城里开诊所吧,你技术好,肯定能赚钱,娃儿也要上学。”
可贺星龙压根不听:“我走了,乡亲们缺医少药咋办?”
为此,妻子和他吵了无数次,有几次到了离婚的地步,“你又不是菩萨,你看你同学现在个个住城里,有房有车,而你呢,我真是上了你的当!”
贺星龙突然怔住了,这些年确实让妻子吃了不少苦,鼻子一酸,一把抱住她:“媳妇儿,对不起..…”
乡亲们听说贺星龙要走,天不亮就一窝蜂堵在他家门口,有的抱着老母鸡,提着一箩鸡蛋,有的牵着山羊,扛着玉米.…
“星龙,把这些拿去卖了补贴家用,这些年多亏有你,不然咱这老命早没了.…。”
看着乡亲们含泪舍不得他的样子,贺星龙眼眶湿润:“谁说我要走,我不走!”
“是我带着两娃去城里上学”,没有人比妻子更了解贺星龙,此后,她独自在城里打工供孩子。
都说一个窝住不出两种人。远在县城的妻子怕丈夫没钱进药,每天卖命打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全部给了丈夫。
他们的孩子亦如此,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一双儿女从小跟着贺星龙四处出诊,成了他的小帮手,还学会了简单的包扎。
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孩子们从小立志:“我们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学医,等爸爸老了,我们就接替他给大家看病。”
贺星龙虽不能给孩子们富裕的生活,但他给了他们强大的精神指引。
孩子们常常在作文里写到:“爸爸是我心目中的雷锋,永远是我的榜样!”
这23年来,贺星龙为方圆28个村的4600多村民,跑遍黄河两岸的沟沟壑壑,背烂了17个医药包,骑坏7辆摩托车,骑行超过40万公里,出诊20多万人次。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扛起给全乡1028名儿童接种疫苗和给200多名儿童发放营养包的任务。
他的义举随奔腾的黄河水,传遍大江南北,先后被评为“最美乡村医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获“白求恩奖章”,甚至有很多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
可他都不为所动,只简单说了一句:“在哪里做医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哪里需要医生。”
如今,才40出头的贺星龙,却因常年劳碌奔波,面容憔悴,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胃溃疡,一到晚上疼的睡不着觉。
可他却无怨无悔,每每回首那些出诊的岁月,他总目光坚定:“当年如果没有乡亲们,我连大学都上不起,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清,这些年虽然没挣到钱,但却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值了!”
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贺星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无私大爱,什么叫医者仁心。
一份恩情,一声承诺,一生回报,这就是黄河之子,人民的好医生,我们的楷模:贺星龙。
后来,妻子也紧跟贺星龙的步伐,考取了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证,他们夫唱妇随,一起坚守在黄河岸边,发誓要一辈子守卫乡亲们的健康。
祝福贺星龙一家,还有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们。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