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沦丧

在我国内蒙古的北面,,有一片神秘而充满故事的土地 —— 外蒙古。它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面积180万平方千米,但如今却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屹立于世。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复杂的背景?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二、外蒙古独立的过程

  1. 沙俄的煽动与初期独立尝试(1911 - 1915 年)
    1911 年,外蒙古贵族博克多汗在沙俄的支持下,趁着清政府忙于应对革命党人、无暇北顾之际,宣布独立。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外蒙古王公调集各旗蒙兵包围清政府驻库伦的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并正式通知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喀尔喀已 “将全土自行保护,定为大蒙古帝国,公推哲布尊丹巴为皇帝”。三多势单力孤,只能避入俄国驻库伦使署请求保护,后经恰克图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 年 11 月 3 日,俄国前任驻华公使廓索维茨在库伦与外蒙 “内阁总理大臣” 那木囊苏伦签订《俄库条约(俄蒙协约)》及《俄蒙协约专条》。俄国以支持蒙古自治为诱饵,换取在外蒙享有排他性商业地位,却对中国在外蒙的主权只字未提。这一不平等条约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
1913 年 9 月 18 日,俄国当局迫使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派中国外长孙宝琦同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达成《中俄声明文件》。中国在无奈之下作出让步,同意不在外蒙驻兵、殖民、设官,承认外蒙自治,同时也承认了《俄蒙协约》及其专条。中国对蒙权力由此从主权沦为宗主权。
1915 年 6 月 7 日,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中俄蒙协约(恰克图协约)》,外蒙古宣布取消 “独立的大蒙古国与共戴年号”,实行 “自治”,但实际上仍处于沙俄的控制之下。

 

  1. 苏联影响与再次独立(1921 - 1946 年)
    1921 年,外蒙古分离势力借助北洋政府内部不稳的局势,在苏联的支持下再次宣布独立建国。苏联对外蒙古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控制。1945 年 8 月 14 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与苏联政府代表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被迫答应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条件是中国必须接受外蒙古的现状,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 “蒙古人民共和国”。10 月 20 日外蒙举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 97.8% 的公民赞成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1946 年 1 月 5 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三、外蒙古独立的背景

  1. 国际形势方面
    (1)沙俄(苏联)对外扩张的野心沙俄一直觊觎外蒙古地区,将其视为扩大势力范围、保障远东安全的战略要地。从 19 世纪末开始,沙俄就不断向蒙古地区渗透,通过经济、文化等手段拉拢蒙古上层贵族。苏联成立后,继承了沙俄的对外政策,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以削弱中国,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

 


(2)列强争霸与中国的弱势地位
当时国际上列强争霸,中国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沙俄(苏联)的行为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中国在外交上孤立无援,难以维护外蒙古地区的主权。

  1. 国内形势方面
    (1)清末的 “新政” 与外蒙古上层的不满清末,清政府国力衰竭、内外交困。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实施 “新政”,其中包括在外蒙古地区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改革在客观上威胁了外蒙古上层社会统治者的权力,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这成为外蒙古闹独立的因素之一。

 


(2)辛亥革命后的国内动荡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政局动荡,军阀混战。中央政府权威弱小,对外蒙古地区的管控力严重削弱。各军阀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无暇顾及外蒙古问题。这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使得外蒙古独立势力得以壮大。

 

四、当时中方的态度

  1. 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初期
    清政府坚决反对外蒙古独立,多次宣告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但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在沙俄的逼迫下,无奈签订了一些损害中国在外蒙古主权的条约和协定。北洋政府初期,也试图维护中国在外蒙古的主权,但面对沙俄(苏联)的强大压力,同样显得力不从心。

 

  1. 国民政府时期
    (1)1945 年之前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立场,但面对苏联的强大压力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外交上处于被动。(2)1945 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经过与苏联两个多月的谈判,中华民国政府最终作出妥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国内的广泛争议

 

  1. 1953 年蒋介石政府
    蒋介石在 1953 年宣布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并就此作出沉痛检讨,下令把外蒙古重新纳入 “中华民国” 的版图之内。但此时蒋介石早已失去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其声明无实际意义。

五、目前中蒙关系

  1. 政治关系
    1949 年 10 月 16 日中蒙两国正式建交。建交以来,双方保持着高层交往和各级别对话。在国际事务中,中蒙两国也保持着一定的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经贸关系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双方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有二连浩特 - 扎门乌德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蒙俄经济走廊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中的六个陆上走廊之一,为中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 人文关系
    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蒙古国在华留学生总数不断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在不断加深。

 

六、外蒙古还有机会收回吗?

  1. 从现实角度看
    (1)国际法和国际舆论压力外蒙古在 1946 年已被中华民国政府承认独立,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基于历史和现实情况,承认了蒙古国的主权国家地位,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准则下,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受到广泛尊重和保障的。收回外蒙古面临巨大的国际法和国际舆论压力。
    (2)蒙古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意蒙古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国内民众有着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收回外蒙古需要考虑到蒙古国国内的民意和社会稳定等因素。

 

  1.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规律角度分析
    虽然历史上外蒙古曾长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未来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基于当前的国际秩序和现实情况,收回外蒙古的可能性极小。

七、结语

外蒙古的独立是一段充满沧桑与无奈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崛起,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复杂与多变。如今,中蒙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惜当前的和平与稳定,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情况,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外蒙古的独立问题。未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希望中蒙两国能够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共同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