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知名歌手发文透露“恐慌发作无法上台”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与热议。这究竟是何种体验?为何会受此困扰?又应如何科学看待与应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为门诊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恐慌发作并非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是精神心理领域具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综合征。”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强调,恐慌发作(医学上称为惊恐发作)本质上是急性焦虑的猛烈爆发。
惊恐发作如何科学看待?
该发作的核心特征可概括为“突发性、强烈性、短暂性”。患者在缺乏真实危险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与躯体不适,症状常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整体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至二、三十分钟。肖雪将其比喻为人体“警报系统”的一次误激活——在无实际威胁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剧烈的生理及心理变化。
惊恐的症状多样,但通常包括躯体与心理两个层面:躯体症状包括心悸、心动过速、出汗、震颤、呼吸困难或窒息感、胸痛或不适、恶心、腹部不适、头晕、感觉异常(如麻木或针刺感)、寒战或潮热等,心理症状包括强烈的恐惧体验,包括濒死感、失控感或“濒临疯狂”的恐惧,以及现实解体(感觉环境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自我脱离身体)等。
肖雪特别指出,由于心悸、胸痛等症状与心源性疾患高度相似,许多患者首次发作时常前往急诊就诊。因此,在完善相关检查并排除器质性病因后,临床医生应考虑惊恐发作的可能。
惊恐发作的成因复杂,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生理因素方面:家族史、神经递质失衡等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在性格特质方面:追求完美、敏感、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关注等人群可能更具易感性。而在社会心理方面:长期持续的压力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亲人不幸、职业变动)、慢性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荷过重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处于拥挤、封闭或感觉无法随时离开环境时等诱发场景,也可能增加发作风险。
惊恐发作时个体如何应对?
肖雪建议,首先可以尝试“纸袋呼吸”法,当呼吸急促、手脚发麻时,用纸袋(或手)罩住口鼻呼吸。这能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效阻断因过度换气导致的碱性躯体反应,从而缓解心慌、麻木等症状。其次,有意识地进行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帮助身体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中放松下来,减轻惊恐的生理痛苦程度。此外可以通过自我心理矫正,惊恐的核心是将“危险的想法”误当作“即刻的现实”。需在平日练习区分想法与事实,当灾难化思维(如“我快死了”)出现时,及时反问其证据,打破焦虑循环。
“这些方法是辅助性的。”肖雪强调,“如果恐慌发作反复出现,或因此产生了持续的担忧和回避行为,如不敢独自外出、不敢乘坐交通工具,就必须寻求专业帮助。”目前认知行为疗法被证实对恐慌症有显著疗效,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导致恐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必要时,医生也会建议使用一些安全的药物来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肖雪特别强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任何行业、任何年龄段的个体都可能面临类似风险。“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以平常心看待这一疾病,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标签。它就像心灵的‘重感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当身边的人向我们倾诉其困扰时,给予倾听、理解与支持,鼓励其寻求专业评估,而非评价或轻视,这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宝贵的关怀。”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