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想,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也许真的只是一个念头的差距。

最近看了篇刊登在美国心理协会期刊上的报告,里面指出,在心理学里,思维、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是互相牵引、相互影响的。

我觉得这话在理,中国古人也讲“见微知著”,其实早就把这个道理说透了。

比如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人撒谎时,总会下意识地避开视线;一个人烦躁时,脸上的肌肉会紧绷,语气会变快?

我们从这些微小的表情和动作里,其实就能读出他当下的心理状态。

而在所有行为中,有一种最特别。

它没有明显的意图,甚至连自己都没察觉,这种“无意识的动作”,就是我们说的习惯。

它像一条无声的程序,在大脑深处反复运行,日复一日地塑造着我们是谁。

那习惯到底是怎么在影响我们的呢?

我跟孩子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习惯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这件事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程序”。

可如果哪天我没第一时间做,整个人就会觉得有点不自在,那种别扭的感觉,其实就是习惯在提醒我,“你还没去洗澡呢!”

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能明白:

习惯不是别人逼你去做某件事情,它是你身体和大脑的一种自动行为。当你在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时,你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编写新的行为程序。

最终在不断的重复中,形成了你的习惯。

在这份《Habits in Everyday Life: Thought, Emotion, and Action》的研究表明,参加实验的测试者,每天有超过40%的行为,其实是“习惯”在做决定。

换句话说,你以为是自己在做某件事情,其实是大脑的自动程序在替你做出决定。

举些日常的例子你肯定有同感,比如你写字时手腕自然的角度、刷牙的顺序、上班总是走的那条路线、看到孩子成绩单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这些动作几乎都不需要思考,因为它们早就被大脑“打包”成一套固定的行为模板。

只要触发一定的环境线索,整个动作流程就会自动启动。

这也是为什么,改变一个习惯那么难。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想改变一个习惯,我们并不是在和“懒惰”作斗争,而是在和自己大脑里的“自动程序”对抗。

 

 

那种“我太累了但又没做多少事”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人在习得新习惯的时候,大脑会更加疲倦的体现。这个疲倦就像健身一样,因为肌肉一直在锻炼,所以健身完,也会感觉到自己“快崩溃”了。

有趣的是,正因为习惯是自动化的,一旦好的习惯建立起来,它就能帮我们节省大量的意志力。

当一个人不再需要逼自己锻炼身体,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去健身的时候,那种力量是持续而稳定的。

所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像给自己装上了自动驾驶系统,只要方向对了,坚持重复,谁就能越走越轻松,锐不可当。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两难的现实,好习惯想培养,坏习惯却早早扎了根。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养成好习惯,可现实常常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形成了另一套“自动程序”。要想改掉这些坏习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太难。

我在和家长交流时,总结过三类最常见的“习惯困境”。

第一类:换新环境后“卡壳”了

为什么很多孩子一到新环境、见到陌生人,就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感觉,比如转学后不肯去上学,换了班主任就不敢进教室呢?

背后一个原因是,孩子的大脑还没有为这个环境建立起稳定的“自动程序”。换句话说,他还没有熟悉这里的“脚本”。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意识到这点,并在新环境中建立起重复而有节奏的流程,他就能更快地适应。

比如搬到一所新学校,我们可以让孩子每天重复固定的日常节奏:

 

起床 → 刷牙洗脸 → 吃早饭 → 收拾书包 → 准点出门 → 牵手走到校门口 → 拥抱告别 → 约好放学时间准时见面。

 

看似琐碎的小流程,其实就是大脑在学习稳定感。

哪怕一开始孩子不太适应,但只要坚持重复这套模式,大脑就会逐渐建立起对新环境的心理“地图”,从而大大降低陌生带来的紧张感。

这跟心理学上对“分离焦虑”的干预建议很是一致。

第二类: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作业拖拉、迟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这时,与其反复催促“快去写作业”,不如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进入状态的“仪式感”流程。比如:

 

回到家 → 放好书包 → 去阳台放空10分钟 → 拿出作业登记本,说一说今天要完成的任务 → 估算每项作业的时间 → 整理桌面 → 拿出作业本 → 设好闹钟和计时器 → 开始写作业。

 

这起来琐碎的动作,其实是在给大脑“热身”。当孩子反复遵循这样的流程时,他的思维就会自动进入学习模式。

同样,哪怕一开始孩子是生疏的,做起来也是很缓慢的,但只要坚持练习,就是在锻炼孩子的大脑肌肉力量,日积月累,新的习惯就开始生长发芽了。

第三类:需要先推翻旧习惯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坏习惯”。

比如写作业时总是容易走神,注意力一会儿飘到窗外,一会儿又被铅笔吸引。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我跟姐妹们分享一招:“觉察大法”。

觉察,就是让孩子先看见自己的状态。因为只有觉察到了,才能开始改变。

我前两年帮Eric练专注力的时候,就用的这套方法。我做了一个“走神记录表”,每次他走神之后,我们都会一起复盘:

—是什么时候走神的?

—那一刻脑子里在想什么?

—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试试用别的方法把注意力拉回来?

刚开始他只是勉强配合,但后来他发现,这个过程挺有趣的。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和我分享他的思考结果。

有一天他跟我说:“我发现只要在桌上放一个我最喜欢的小玩偶,它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看着我,我就不会乱想了!”

于是,他的学习流程又升级成了这样:

 

拿出作业登记本 → 说一说今天要完成的任务 → 估算时间 → 把小玩偶放在桌上 → 拿出作业本 → 设好闹钟和计时器 → 开始写作业。

 

从那以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神奇的变化。

他虽然还是会走神,但已经知道怎么把自己拉回来,而且随着他“拉回自己”的成功率越来越高,整个人的专注力也在一点点增强。

曾经那个一小时都坐不住、老是扭来扭去的孩子,现在已经能安稳地坐在书桌前,安静地、一题一题地做完一张张数学卷子。

这就是“觉察+自我调整”的力量。

那一刻习惯的力量也在开始生长了。

在陪孩子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习惯也是分等级的。

就像游戏里的技能树,不同的习惯对应不同的能力加成。有的习惯只是锦上添花,而有的习惯,却能直接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和自控力。

所以如果想快速提升孩子的成长曲线,就必须优先去培养那些高价值习惯。

美国华盛顿大学曾有一项研究,分析了600多名大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学习习惯与考试成绩的关系,结果非常有意思——

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而是学得更主动、更专注的学生。

研究发现,他们平均使用了多种主动学习策略(active strategies),并且能把这些策略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大约一半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上面了。

这些高效的“主动策略”包括:

1. 完成习题集(Completed problem sets):亲自解答课程配套的练习题

2. 重做旧考卷(Completed old exams):重做往年的考试题目,检测理解程度

3. 自我测验(Self-quizzed):用小测、Quizlet、闪卡等工具自测知识点

4. 讲解概念(Explained concepts):把知识点讲给自己或他人听

5. 整理笔记(Synthesized notes):用自己的话改写、提炼或归纳课堂笔记

6. 绘制图表(Made diagrams):根据课堂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对照表或结构图

这些学习习惯,往往更费脑,更难坚持,但一旦养成,就能促进长期记忆和理解,帮助达成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那些低效的“被动策略”,比如反复看笔记、抄写、划重点,对成绩的帮助反而很有限,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起反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低效努力”:学习时间再长,如果内容没有被反复提取、整合和应用,大脑仍然不会真正记住。

Eric学数学的时候也是这样。

一开始,他并没有形成所谓的“主动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还是很典型的“被动输入”,看笔记、看课程、看书本。这些当然有帮助,而且也是学习的第一步,但如果只有被动学习策略,效果并不显著。

再加上他又容易分心,上了四年级后,学的就没有忘的多了。

有段时间我和他一起复盘时,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这学习像个漏斗啊,知识一点点灌进去,转眼又流走了一大半。”

Eric点点头说:“是呀是呀,那怎么办呢?”

能怎么办?当然是练主动学习策略。

今年1月开始,我就结合派培优数学课老师的建议,带他开始练“讲题法”,也就是把学过的题讲出来。

 

 

我的做法很简单,我让他把做过的题都打上标记,凡是自己觉得能讲得清楚的题,就当一回“小老师”,口头讲给我听。

然后我把视频发给老师,让老师点评和提出讲题建议,这样子一来二去,坚持了8个月后,效果真的超级好!

现在的Eric,不仅特别喜欢讲题,还会主动琢磨、想方设法去彻底搞懂每一道题,他在数学思维上的钻研劲头,算是开窍了。

看看这道题,有没有优化空间

简单来说,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跟你聊,

养成好习惯的方法,也不是非得父母强硬才能落地。

有时候,大人介入得越凶、越多,孩子越会把习惯当作别人的要求;

只有当他开始自己觉察、自己修正、自己体验到成就感时,习惯才从外在的“被要求”,变成内在的“我想要”。

一个孩子的成长,你可以想象为就是一个不断重写大脑程序的过程,

从被动到主动,从抗拒到适应,从刻意练习到下意识执行。

直到有一天,他不再需要提醒,也能自然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时,

那一刻你就会发现:

教育最有力量的地方,在于唤醒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互勉,萌芽。

我家孩子上了好多年的一对一北美外教课——LingoAce今年战略升级啦!

除了大家熟悉的Reach Higher官方授权的北美一对一外教直播课体系外,他们还推出了新的Power Up官方授权课程体系,同样是北美外教一对一直播课。

同时,课程结构、教学逻辑、输出训练都更针对口语和思维来提升,真正带孩子去实现听口自由,告别哑巴英语。

这周我将前往武汉实地考察,带大家看看好的一对一外教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同时趁机也给大家薅一波最实在的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