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啊姐妹们,我是萌芽。

今天的文章跟「小升初」有关。

说来挺微妙的,连续好几个星期了,周六都有不少家长约我做深度的学业咨询。

从大家的分享里可以看到,在面对孩子升初中的节点,确实也是一个容易被机构裹挟、节奏全乱的阶段。

所以,很多家长会希望在开始之前,能有一个冷静、清醒、并且真的把这条路走出来过的第三方独立视角,来帮他们捋顺逻辑,校准方向。

我把昨天咨询时说过的,特别有感触的一些话整理了下来。如果你也正好处在这个节点,不妨打印出来,慢慢品一品。

也许能帮你在这个关键时期,想得更清楚、走得更稳。

今天分享的内容,其实来自我的好朋友——老朋友们应该都熟悉的社群大管家Connie。她写了一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升初择校贴」。

对于广东家长来说,香港择校并不是一个很遥远、难以接受的话题。我身边也有不少家庭,选择通过转轨或者插班的方式,去香港尝试另一种教育体制。

对大家来说,这不仅仅是择校,更是一次关于孩子成长路径的重新规划和探索。

今天周末,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Connie一家的故事。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经历或者感悟,可以在评论区里分享给我哦~

坐标广州。

2023年底,我家老大正处在四升五的关键期,按照内地升学的节奏,早已该进入小升初的备战轨道。

我向来认为,升学的核心逻辑无非是:基于孩子的真实水平,设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再将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路径,最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作为主张“顺势养育”的妈妈,我对孩子没有不切实际的目标。

原本她的升学路线是清晰的——我们心里有期待的想准备的目标学校,而留在她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稳妥的保底选择。

然而,一个寻常的早晨,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份笃定:我的香港优才计划获批了。

全家突然拥有了赴港生活、升学的可能。

由于曾在英国留学且常往来香港,我对这里的教育体系并不陌生,也常和孩子们分享过往经历,他们对香港早有向往。

家庭会议后,我们达成共识:不妨试试香港的升学路。

反正有“留原校直升”的退路,我们轻装上阵,同步开启了香港小升初的备战。

开局就懵圈:

香港升学的"规则大乱斗"

真正踏入香港升学的战场,我才发现,这里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

香港的学校体系非常多元:官津、直资、私立、国际校各有特色,招生规则更是千差万别。

而且与内地明确的学区划分不同,香港小升初几乎没有地域限制,理论上“全港学校任你选”——这听起来是优势,实则意味着要从海量学校中筛选适配选项,光是整理各校招生细则、特色课程、面试偏好,就耗尽了我无数个夜晚。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呈分试”。

香港小升初的核心依据是五下、六上、六下三次呈分试成绩,学校将成绩呈报教育局后,会生成全港学生次第排名(RO),并据此分为Band1、2、3三个等级。

Band1意味着进入优质中学的概率更高,而没有本地呈分试成绩的插班生,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笔试、面试中展现出远超本地学生的优势,才能争取到机会。

被拒到麻木:

原来"陪跑" 也是升级必经路

从六上开始,我们启动了自主申请。

为了应对申请,姐姐每天都很努力:

 

放学后,她会对着镜子练英文自我介绍;

 

 

在完成了内地的作业以后,还得打印香港的题目继续刷;

 

 

为了准备小组讨论,洗澡的时候拉着我,让我在门外和她练习主题讨论;

 

 

一周要多次往返英语学习班,同步追赶香港的英语进度……

 

第一轮是直资校的申请,这类学校大多是不参与派位的,所以可以自行组织招生。

我们投的基本都有面试机会,但面试的竞争非常激烈。

以我们当时申的一所直资校为例,一共两轮面试,一面是1600进500,二面是500进35,淘汰率非常高。

我们一共投了7所直资校,获得了4个面试机会,有2所进去了二面,但结果全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轮就是自行学位分配,学生可以从全港参与派位的学校中,选两所心仪的进行投考。

我们选了一所1C校和一所2A校,当时2A是用来保底的,结果后来却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这个先不详细展开说了。

自行派位需要先过简历关,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面试机会的,但我们比较幸运,投考的两家都收到了面试通知,我们也顺利完成了面试。

无奈的是,最终两所学校都没录取我们。

所以即使姐姐如此的努力,我们还是经历了一次次申请,一次次被拒的至暗时刻,那段时间我们觉得所有的“退路”都是“绝路”,我们根本无路可走。

自行之后就是4个月漫长的等待,直资校招生接近尾声,官津校要等派位结果才知空缺,我看着日历上的倒计时,第一次怀疑“留原校直升”的退路,是不是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叩门大战:

在绝望边缘,我们接住了那束光

7月8日,派位结果跳出屏幕——Band3中学。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没有呈分试又未被提前录取的内地生,几乎都被分到这类有空额的学校。

没时间难过,我们立刻进入“叩门”倒计时。

香港的“叩门”制度,是给未获理想学位学生的最后机会——

派位结果公布后3天内,向心仪学校投递资料、参加笔试面试,争夺仅3-5个补录名额,而每所学校的申请者常达上百。

更棘手的是,各校时间多数是重叠的,只能靠家长精准规划路线,甚至被迫在两所目标校间做取舍。

那三天,我和先生兵分两路:他负责穿梭各校投资料,我带姐姐赶场考试。

微信运动每天破万步,脚上磨出的水泡贴上创可贴继续走,姐姐在一个考场赶往另一考场就间隙了解学校、准备面试题。

13所叩门校,6场笔试,5场终面,每一步都像在悬崖边行走。

注册截止日那天,仍无任何消息,为保住学位,我们只能去Band3学校注册。

完成手续的那一刻,姐姐突然在教室走廊大哭:“

 

妈妈,我真的尽力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此刻所有的语言都非常地无力,我知道那不是失败的哭,是拼尽全力后仍无结果的绝望。

晚上为了陪姐姐散心,和她去了一趟宜家,结果八点多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通电话,竟然是梦中情校打来的。

老师刚开口:“请问现在还要学位吗?”

“要要要…”

我都忘记自己说了多少个要了,我只记得那一刻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姐姐知道后更是放声大哭,所有人都在奇怪地看着我们,只有我们知道这眼泪是多么的正常。

最后碎碎念

很多人都以为去香港读书可以躺平,这真的是天大的误会。

其实无论在哪里,要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都不可能躺平,因为优质的资源是稀缺的,都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

姐姐为了这次小升初,并没有比在广州小升初更轻松,反而因为没有呈分试,变得比在自己地盘升学更艰难,更没有退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有过怀疑,我们这么折腾值得么?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让孩子和自己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但每当看到孩子努力的样子,我又坚定了信念。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条路都有它的荆棘和坎坷。

香港插班之路虽然艰难,但它也让孩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学会了坚持和努力。

尼采曾说过——

“那些杀不死你的,

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我相信,这段经历,会成为孩子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