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提问:之前和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说到现在很多因为抑郁症住院的孩子会出现拿烟头烫自己、割腕等自残行为,当家长发现的时候,孩子的抑郁症其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不得不休学去住院。作为家长,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如果能早点发现并且及时干预,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孩子病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呢?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心理能量呢?
白滔滔:最近无论是从学校端、家长端,包括从接触的孩子端,都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信息。在家庭中,怎么样才能知道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并且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不好的现象呢?
首先要处理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问题。
很多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容易把自己当成医生去处理和孩子的关系;关注孩子的学习,又会把自己的角色当成老师;家长还容易把自己变成警察,变成法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什么,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生命的认识。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家属院,里面的住户都是一个单位的,会看到很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那个年代的暑假,大人们去上班后,孩子们都是在家属院里自由地活动。
我们家也是这样,我的父母会把钥匙给我,让我自己出去玩,自己锁门,出去想干嘛干嘛,这是我家人对我的态度。
而有的家长真的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了警察,去上班的时候,把孩子锁在家里,像犯人一样。非常奇怪,他的家人想的是我的孩子一定会调皮,一定会跑,一定会干坏事,所以就把他锁起来。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手机,房子很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一天都被锁在一间房子里没有自由,吃的饭大概率也很简单、不太新鲜。而且当时家属院是公用厕所,孩子上厕所也很不方便。

别的孩子在外面玩,隔一段时间就去窗户那儿跟他说说话,很像探监一样。当其他孩子玩得太开心就会忘了他,他就一个人趴在窗户那儿看着。孩子这样过一天,哪怕他原来的心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也是会出现问题的,他的行为会往坏小孩方面发展。
一个没有犯错的孩子,被当成犯人一样看待。后来的他真的变成了叛逆少年,打架斗殴偷窃,甚至和父亲打,最后,真的进了监狱。
在我认识的家长中,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告诉孩子如何穿衣服,冬天穿什么不会受寒,担心孩子腿会受伤,就像医生一样,而他的孩子真的就体弱多病。
在家庭关系里面,很多时候,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往往有可能是家长之前对他的预判导致的结果。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日常对孩子的态度,最终有可能是会影射预言成真的。
抑郁症是很复杂的问题,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科学时代以后,更多的出现了这个问题。
底层逻辑在于,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精神信仰,或者把它放置到未知论里,心理上的很多抑郁情绪是会被化解的。尼泊尔、印度、泰国这些国家,信仰在他们那里占比较大,虽然生活水平一般,但老百姓的幸福度普遍比较高,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支撑和安置的地方。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人类更多的是从社会里面去寻求幸福。尼采说上帝已死,这是信仰的崩塌,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人类不能安置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肉体现在比过去安置的更好了,上楼有电梯、房间有空调、坐飞机一会儿就到了几千里之外。寿命越来越长,大部分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八九十岁。
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及我们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清晰,我们的精神却没地方安置了。
地心说由亚里士多德完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科学的本质就是现在掌握的很多科学知识,在未来会被印证是错的,然后由新的东西来替代。

至今,我们对宇宙还是困惑、迷茫的,科学的东西永远都是更大的谜团,原来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研究,提出了分子原子粒子夸克等理论。
人类的心永远没有办法放到科学上面去,因为它在不停地被证明是错的,这也是抑郁症和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我们应该知道,出现心理问题的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有,这是整体的趋势。如果社会没有让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安放的地方,大趋势也没有,我们是不是可以帮助孩子找一些呢?
上医治未病,出现的情绪抑郁,或者说他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往前看,前到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精神安置的地方,后面这些心理问题、抑郁的情况,80%、 90%就会消失。
那么我们怎么去安置它?回到家长角色里,我们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寻找精神安慰的同伴。把所有的角色都去掉,去实现真正的平等。

我们面对的是生命和精神,家长凭什么比孩子更厉害呢?如果体力强,家长去做警察;如果知识多,家长就去当孩子老师,这是很混蛋的思维模式。
家长只是暂时比孩子强,但去压制孩子,这样的思维模式很不好,就是以强欺弱。
很多暴力家庭,孩子都憋着一股劲儿,如果遭遇了家暴,他就会想,等长到18岁就会打惨你,所以体力上的家暴值得警惕。智力上、精神上、脑力上同样如此,很多家长仗着比孩子知道的多,来“指导”他们,其实都是在欺负孩子。
真正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一致的,是可以一起去寻找心灵依托的。
100年以前,中国都是私塾教学,古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私塾里面,最经典的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的教育路径首先是修身,修身就是要安心,这属于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

▲ 摄影:三川玲。
现在的学校里面所有的课程全部是西方科学体系下面的课程,学校教育没有引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我却认为没有比学习传统文化思想更好的,去安放中国人精神的方法。
儒释道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很多中年人到了四十岁,突然发现小时候读的短短5000字的道德经,可以起到修复能量的作用,小时候不懂“上善若水”到底什么意思,到了中年的时候,突然发现烦躁的时候,对生命无奈的时候,对人生的境况出现了困惑的时候,再去读道德经,读完之后,心特别静,它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心安了。第二天可以很精神的去面对生活,这就是道德经的作用。
现在社会压力很大,我们的精神没有安置的地方,压力从四十岁提前到了大学毕业生,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抄经,甚至中小学生去盘串,这种情况的出现正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让我们安心。

▲ 由三十位同学集体翻译的《道德经》在展览中,童书妈妈万有幸福空间,2023年。
中国人在精神上的学习有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去了解传统文化,去言传身教,去体会经典的东西,且让它融到生活里。
比如修身这件事,我们的身体要健康,可以御马骑射;文化修养要跟得上,不只学习某一个古籍的经典,也要学习六艺,去大概了解,琴棋书画不一定样样精通。可以在生活中去感受,不用特地学弹琴,可以听一听古琴的音律,它起到的作用就是让精神有一个释放的通道。
古代还有雅集,这是一帮人把精神放在一起互相滋养的过程。兰亭序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中创作的呢,一群人觥筹交错的同时吟诗作画,他们的精神得到了凝练和提升。
现在家长最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这部分的关注,其实是需要从根本上减弱的。
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氛围做的太足了,用多少种方法都不能减弱孩子的心理抑郁的情况和苗头,学校、社会把孩子推向了一个让他的精神受压抑的地方。
学校是成绩唯一论,社会上也是这样,社会特别宣传高考状元,在整个城市里游行,氛围很足,家庭如果也这样,孩子在精神上大概率会出现问题,这是必然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每天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去,无论走到哪别人都问你,出门保安问,到了公司同事问,坐地铁有人问,今天有没有挣到一个亿,这样天天问,你会不会疯?
我们的孩子就这么惨,早晨起来被家长问作业写完了吗,考试怎么样了,老师问这学期准备考第几名,放假了,亲戚朋友又问考多少分,孩子不疯的概率其实非常小。
抑郁症的出现,不是孩子的问题,环境就把他推向这里。现在很多孩子躺平,这就是对精神压迫的一种反抗,孩子已经在用行动控诉我们了。
在家庭里面,如果给到孩子一个安稳的方式,孩子就能有一个很强大的支撑。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神奇的理论,就算全世界都反对这个孩子,说他不成器,没出息,但只要有一个人无条件地支持他,说不管你有没有成就,挣多少钱,长什么样,我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个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完全崩溃。
这个支持的人最好是父母,也可以是爷爷奶奶,哪怕这种支持来自一个保姆,都管用。即使老师、父母骂他,这个时候保姆说我觉得你行,够了,这个孩就不会得抑郁症,他的心理就不会崩溃,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不过,家长对于孩子的抑郁也不要太紧张,很多时候是孩子没有得到坚强的爱的原因。坚强的爱没那么难,不识字都没有关系,不知道怎么夸他也没有关系,坚定的、真心的,支持他、爱他就可以了。
前几天与李松蔚聊天,他说,有时候我们的社会对抑郁这件事有些过度的判断,这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但是没有那么令人恐惧,也没有那么的不可调和。
如果我们正视它,有一个一直爱他的氛围,哪怕孩子考倒数第一,只要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家长做一个好父母没有那么难,孩子身心健康没有那么难,甚至孩子变得很优秀也没有那么难。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把最朴实的根基,该做的事情忽略掉了。
如果一个家长听孩子说心情不好,家长就只能想到带他去看医生、吃药,那家长的问题比孩子还多。
工业时代的人,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但还没有达到病症的状态。这其实是精神没有依托的现象。 大家不要自责,更不要压着,不要不去改变, 想办法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找到心灵的依托,状态就会好很多——真正的达到病症的,则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尽量不要让抑郁情绪有产生的环境,要让精神有一个能够生存的地方,再者有个专门爱孩子的人,相信家长和孩子的精神状态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