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老戏骨林永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痛斥影视圈“顶流特权”现象——某些顶流演员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意修改剧本,把好端端的故事改得逻辑混乱。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不到千字的文章,迅速引起全网讨论。

然而,令人恶心的一幕很快出现:理性的行业反思尚未展开,一场针对具体明星的“猜人名”游戏却火热上演,唐嫣、肖战、杨幂、赵丽颖等顶流演员纷纷卷入舆论漩涡。

林永健的《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直击影视圈最敏感的痛点——顶流演员滥用特权现象。身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的他,毫不避讳地指出:“现在的片场,导演说了不算,编剧说了不算,流量说了才算。”

文章指出某些顶流演员排场极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以“加戏份、保人设”为名随意修改剧本,破坏剧情逻辑。这不是林永健第一次发声。早在2023年,他就曾说过:“流量是水,作品是船,水涨船高没错,但水太急了会把船掀翻。”

林永健的文章本意是引发对行业乱象的思考,但文章发布不到24小时,网友们的关注点就从行业现象转向了“猜人名”游戏。杨幂因为是林永健新剧《生万物》的合作搭档,成了头号“怀疑对象”。尽管此前林永健和导演在采访中都曾对杨幂的表现赞不绝口,但这并没能阻止猜测的蔓延。

肖战也无辜卷入这场舆论漩涡。有网友翻出《藏海传》拍摄期间导演郑晓龙的自述,称肖战参与了部分剧本修改。但查看细节,肖战的修改是为让角色更合理,这与林永健批评的“魔改”有本质区别。

赵丽颖也因陈可辛在《酱园弄》宣传期吐槽“有些演员实力奇差,拍了好多条都不知所谓”而被牵连。但实际上,陈可辛曾大力称赞赵丽颖的表现,且赵丽颖本人在《楚乔传》时期就表达过痛恨改剧本行为。

在这场舆论混战中,唐嫣十年前的旧料也被重新翻出。2025年6月,《克拉恋人》制片人刘阳爆料称,唐嫣在拍摄期间“迟到一个月未进组”,导致剧组被迫调整计划、增加女二迪丽热巴戏份。

尽管唐嫣工作室随后发布律师声明否认“迟到”指控,并强调进组时间已提前协商,不存在违约。但这一陈年旧事仍在林永健事件发酵后被重新推上热搜,使唐嫣成为“遭殃”的明星之一。

随着各路明星被卷入争议,粉丝们迅速分裂成不同阵营,展开了一场大型互撕成毅粉丝晒出剧组工作人员的澄清,强调“剧本修改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肖战粉丝则贴出《庆余年》导演的评价:“他从不改剧本,还会主动和编剧讨论角色逻辑”。

在这场混战中,真正的幕后推手——资本,却悄然隐身。明星们成了挡箭牌,而制造这种畸形规则的资本反而无人指责。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不乏清醒的声音。不少业内人士支持林永健提出的“剧本中心制”——即剧本才是老大的观点。林永健举了《白鹿原》的例子:“所有演员都得提前三个月体验生活,张嘉益跟着农民学种地,秦海璐去学纺线,剧本一个字都不能随便改。”

他还提出选角的“三度标准”:角色匹配度、演技胜任度和艺德涵养度,强调“耍大牌、改剧本的,就算流量再大也该被抵制”。事实证明,观众早已不吃‘流量=质量’这套了。《山海情》没有顶流,靠真实的农村故事拿下9.2分;《觉醒年代》全是“老戏骨”,却成了年轻人的“下饭剧”。

林永健接受采访时曾感慨:“戏比天大,这句话什么时候被忘了?”当顶流们忙着改剧本加戏时,当资本把观众当傻子时,他们可能忘了:电视剧是拍给普通人看的,不是拍给粉丝控评的。流量会退潮,热搜会过期,但好故事永远能留在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