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地产老朋友深陷债务漩涡,甚至连万科都不能幸免,潘石屹夫妇却悄悄在美国重新做起发展商的老本行。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张欣走到前台,采取的是“强现金流”的发展模式。

潘石屹与张欣,这对曾经以SOHO中国名震内地地产界的夫妻,如今在大洋彼岸悄然完成了财富与角色的转身。

十年前,他们在北京、上海的地标写字楼中留下了“SOHO式”的印记;十年后,他们以家族办公室为核心平台,在纽约、波士顿重新拾起老本行——开发地产。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再代表一家上市公司,而是代表一个跨境家族资本集团,一个资产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的“隐形地产帝国”。

过去两年,张欣夫妇的家族办公室Seven Valleys(中文意为“七谷”)频频出现在纽约房地产交易的核心地带。

最新消息,根据《The Real Deal》和《联合早报》等报道,Seven Valleys近期通过旗下实体Closer Properties,在纽约上东区购入五块相邻地块,总价约6250万美元,并计划收购第六块地,以实现整合开发,预计总投资额接近7600万美元。

这是潘石屹夫妇在美国首次以“自有开发商”身份推进的全新项目,标志着他们从单纯的资产持有人,转型为主动开发的地产操盘者。

吸取中国高杠杆发展教训

对比十多年前他们在中国的模式,这次的“重操旧业”更像是一场低调而精准的“返场秀”。SOHO时代,潘石屹是城市地标的制造者,擅长用建筑语言讲故事;而如今的张欣夫妇,则更像是财务结构的艺术家。

他们借助家族办公室的独立架构,以基金化方式布局美国地产市场——不追求高杠杆,不依赖市场热度,而是通过现金流稳健的持有型项目与精品开发并行,追求稳中带增的长期复利。

与在中国时开发模式大相径庭,张欣夫妇的美国布局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长线视角。在中国地产周期下行、资本流动趋紧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美国投资显得更像是家族财富的再平衡。项目选址集中在纽约曼哈顿、波士顿核心学术与金融区,强调抗周期性和保值属性,而非短线翻盘。

二是去杠杆化操作。不同于内地地产企业普遍依赖高周转与负债扩张,他们的每一宗交易几乎都以现金支付为主。Seven Valleys在美国银行体系中以极高信誉度获得低成本融资,并控制杠杆比例在40%以下,使整个投资组合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与文化、教育资产的融合。除地产外,家办还涉足艺术与内容产业投资。例如张欣早前投资英国流媒体平台MUBI,并进入其董事会。她在多个场合提及,希望通过文化投资延展地产逻辑——让空间不仅是资产,更是内容的载体。

这种思路在上东区项目的规划中也有所体现:设计方案强调建筑与艺术空间融合,计划引入画廊与文化公共区,延续她一贯的“城市美学”理念。

从潘石屹夫妇到张欣夫妇

七谷家办(Seven Valleys)的运作模式值得关注。它设立于纽约,核心管理团队以张欣为主导,聚焦三大板块:核心商业物业持有、城市更新项目开发、文化及新经济领域股权投资,外界估算其掌控资产超过50亿美元。

房地产仍是其最核心的资产类别——目前,家办在纽约、波士顿两地共持有十余处核心地段资产,包括早年收购的General Motors Building部分股权、Park Avenue Plaza等地标性物业。

这些项目多数通过低杠杆、长期租约方式稳定运营,成为家办资产池中的“现金奶牛”。

事实上,张欣早在2021年接受美媒专访时就提到,自己已不再关心“规模有多大”,而更关心“资产能否代代相传”。Seven Valleys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它既是家族财富的“蓄水池”,也是跨代传承的治理平台。

其投资决策流程独立于个人情绪,由专业投资委员会与外部顾问共同把关,确保每一笔投资兼顾风险、回报与传承价值。

对于许多关注中国企业家海外转型的人而言,潘石屹夫妇的案例有着象征意义。从公开市场退场、到建立家族办公室,再到以投资人身份重新进入熟悉的地产领域,这对夫妻完成了从“企业家”到“家族资本家”的完整转身。

而他们的路径,也折射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在告别高杠杆时代后,正在通过家族办公室重建财富治理体系——追求稳健、安全、代际延续的资产布局,而非冒险扩张的“英雄故事”。

如今,潘石屹在公开场合极少发声,张欣则成为七谷家办的掌舵人。她的投资理念更理性、更国际化,也更符合新一代家族资本的价值观。

当SOHO的灯光渐暗,七谷的故事正在另一片天空下重启。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不再追逐市场的喧嚣,而是静静地,在纽约的街区间,重新雕刻属于自己的财富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