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冬的河南焦作,63岁的王庆梅正窝在沙发上看《保卫延安》。
镜头切到个穿旧棉军装的年轻指导员,她手里的遥控器“啪嗒”掉在桌上,这张棱角分明的脸、跟母亲藏了61年的黑白照片简直一个模子刻的!
“那一定是我爸爸!”
王庆梅脑子里全是母亲当年念叨的事,1948年那个再也没回家的男人,她的父亲王成德。
认出亲人
王成德1921年生在安徽怀远的普通农家,抗战胜利后本来能安安分分过日子,可内战爆发。
他告别了怀孕的妻子,加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后来还成了第二十七旅七十九团七连的指导员。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起来了,王成德所在的部队要在双堆集阻击国民党黄维兵团。
23号夜里,为了掩护老百姓转移,他带着突击队冲进了被燃烧弹烧着的街区,还扑过去用身体护住一位老妇人。
老百姓安全了,他却永远倒在了火海里,那年才27岁。
搞不清那时候战友们得多难受,只能就地把他埋了,连块写名字的木板都没来得及立。
后来前线传来的消息就几行字:“王成德同志于淮海战役英勇牺牲。”
这张《烈士证明书》送到焦作时,母亲抱着才四岁的王庆梅哭到昏厥。
往后母女俩相依为命,家里再也没人提“爸爸”这两个字,可每年冬至,桌上总会多摆一副空碗筷,那是母亲偷偷给父亲留的位置。
王庆梅对父亲的印象,全靠母亲留下的那张发黄照片:父亲戴着棉军帽,眼睛亮得很,左臂自然弯着,好像下一秒就要把她抱进怀里。
母亲走的时候把照片塞到她手心,反复说“一定要找到你爸的骨头,带他回家”。
这话王庆梅记了二十多年,这些年她跑遍了豫皖苏三个省,只要听说哪处烈士陵园有无名烈士墓,就抱着照片去比对,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本来想再坚持几年,可到2009年的时候,她都快认定“父亲已经融进那片土地了”,没成想电视剧给了她一个大惊喜。
从荧屏“认亲”到陵园寻踪
激动归激动,王庆梅也怕这是巧合,毕竟电视剧嘛,艺术加工的地方多。
第二天一早就托人联系电视台,想找《保卫延安》的剧组问清楚。
导演跟她说,为了真实还原基层政工干部的样子,编剧专门去双堆集采访过,还参考了好几位烈士的事迹,这里面就有“王成德”这个名字。
听到这话,她再也忍不住了,当场就嚎啕大哭。
后来剧组把剧本节选和人物原型资料寄给她,上面写着“王成德,27岁,安徽怀远人,晋冀鲁豫军区27旅连指导员,淮海战役牺牲”,这些字跟家里的《烈士证明书》一字不差。
拿到资料的王庆梅没耽搁,带着剧本、照片还有当地民政局开的介绍信,开车四百多公里赶到了安徽濉溪的双堆集烈士陵园。
工作人员把1951年立的《烈士英名册》捧出来,她一眼就看到了“王成德”三个字,牺牲地点、部队番号全对得上。
虽说当年仗打得太乱,父亲的遗骨没法单独认出来,但纪念碑副壁上刻着他的名字。
王庆梅跪在碑前,把从老家带来的黄土慢慢撒在基座上,轻声说“爸,咱回家了”。
2010年清明,她在焦作老家给父亲建了座衣冠冢,把母亲的遗像和父亲的照片并排放在墓堂里,那天她第一次带着子孙给“爷爷”扫墓。
一群人的寻亲路,一代人的英雄情
王庆梅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好多烈士后代给她写信。
有人跟她一样,到现在都不知道亲人埋在哪儿;还有人因为部队档案丢了,连张“烈士证”都没拿到。
2011年的时候,她牵头联合30多位寻亲的人,成立了“淮海战役烈士后代志愿团”。
他们自己掏钱,跑遍了皖北、豫东、苏北的20多处零散烈士墓,给187位无名烈士拓碑、拍照、建档案,再把这些资料交给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光靠他们这些普通人的力量,干这事太难了,有时候跑一个地方要花好几天,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但他们没放弃。
2020年国家启动了“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工程”,这可帮了大忙。
就说安徽双堆集陵园吧,新增了214块无名烈士碑,42位寻亲的人终于在碑上找到了亲人的名字。
王庆梅说“一个名字对历史是符号,对家人却是全部”,这话太实在了。
他们把碑立起来,不只是让英雄“回家”,更是想让后人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现在每逢清明、冬至,王庆梅都会带着重孙辈去衣冠冢前献花。
她给孩子们讲照片里的年轻人怎么在烈火里护住百姓,也讲自己怎么在电视屏幕上跟父亲“重逢”,跟孩子们说“你们看,爷爷就在电视里看着我们呢”。
小孩子们睁着大眼睛听,好像那黑白影像真能迈开大步走出屏幕,把他们都揽进1948年没完成的拥抱里。
从1948年到2009年,再到现在,王成德用27岁的生命护住了民族的黎明,王庆梅用70年的思念兑现了母亲的遗愿。
一张照片、一部电视剧、一个名字,把家国、血脉、历史和当下都连在了一起。
硝烟早就散了,但纪念碑上那些名字,还闪着信仰和牺牲的光。
这光穿过荧屏,越过岁月,照亮每一个抬头仰望的人,它在提醒我们,英雄从来没远去,他们只是在等我们再记起他们一次。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