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第三帝国,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身在大本营的希特勒明白,东线战场的失败恐怕已经难以挽回,现在,连德国本土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成功,让纳粹德国不得不全面收缩兵力,加强防御。根据眼前的形势,希特勒决定在西线集中兵力,搞一次大的"突袭",争取一次性给盟军造成巨大损失,逼迫他们坐下来跟自己谈判。
特别是在面对装备精良,物资有保障的美军时,希特勒仍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生活优渥的美军是不愿意拼命的,因此打垮他们的士气并非没有可能。那么,该在哪儿动手呢?
在一番苦思冥想过后,一个地方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阿登森林。这是德军曾经取得伟大胜利的地方。
1940年进攻法国的时候,德军正式通过"神不知鬼不觉"的穿过阿登森林,直插法军背后,使马奇诺防线丧失了"用武之地"。今天,奇迹能否再次在阿登地区上演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纳粹德国的垂死挣扎——阿登反击战。
说干就干,打定主意的希特勒和他部下的高级将领们,很快便召开会议讨论详细的作战计划。
而在正式开战之前,德军还策划出了另一个"阴谋":即派出一支由2000人(一说是200人)"特种部队"混进美军的大本营,到处散布谣言,扰乱军心,切断或干扰美军的通讯系统。这支特殊的队伍,由大名鼎鼎的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
这个人我曾在之前的节目中有讲到,他参与过营救"墨索里尼"的行动,也曾成功绑架了妄图与苏军谈判求和的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让匈牙利继续留在了轴心国阵营,避免了东线战场的迅速崩溃。
这个绰号"欧洲第一恶汉"的家伙(又被称为"欧洲最危险的男人")同时也是德国武装党卫队特种部队旗队长。此人心狠手辣,狂放不羁,但又才思敏捷,身手矫健。
执行如此重要且机密的任务,领头人非他莫属。
除了混入敌方阵营搞破坏之外,这支队伍的"骨干成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刺杀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
尽管刺杀任务难比登天,成功的几率极低,但他们知道,无论能否自杀成功,都会让美军陷入恐慌。
果不其然,在这些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德军士兵混入其中后,艾森豪威尔也渐渐发现了军中的异常,甚至到后来真就得知了德国人想要刺杀自己的计划。
于是,他大大加强了卫队对自己驻地的巡逻和安保工作,他自己的生活作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944年秋天,欧战西线形势大致是:由蒙哥马利率领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第一、二集团军沿亚眠——列日——亚琛一线突击,其装甲部队要途经阿登山脉北麓的山地;布莱德雷率领的第十二集团军群的第1、3集团军沿特鲁瓦——南锡——梅斯一线前进,途经阿登山脉南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摧毁和占领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生产基地萨尔工业区,之后转向法兰克福直扑鲁尔工业区与蒙哥马利会合,进而在这个点上彻底击败德国。
1944年9月,美军在欧洲战场的人数已经是英军的三倍之多,除了第十二集团军群外还有德弗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群,人数为四十万人。
当时在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手下已经掌握有八个集团军,下辖五十五师,其中二十八个师是由美军组成。算下来,盟军部队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恐怖的二百五十万!
当盟军抵达德国边境线的时候,希特勒共部署了六十三个师在齐格飞防线负责防御,其中有十五个装甲师和十五个步兵师战斗力较强,其他的都是些老弱残兵,战斗力十分弱鸡。
因此,德军仅存的优势就是对地形较为熟悉,后勤补给线更加通畅。
面对眼前的大好形势,任何一个盟军统帅,特别是美军将领,很难不会骄傲自满、放松警惕。美军中甚至传出了在圣诞节结束战争的"预判。可我们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谁没有绷紧战争这根弦,谁就要付出代价。
1944年12月16日拂晓,德军在寒冬浓雾掩护下突然发起全线进攻。北路的第六装甲集团军顺利突破美军前沿阵地,向内挺进。
中路的第五装甲集团军于17日包围了美军两个团、迫使7000人投降,12月18日,第五装甲集团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涅。
南路的第七集团军持续挺进,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屏障。至此,德军的全线进攻已造成一块宽约100千米、纵深三十到五十公里的突出部(因此盟军也称之为"突出部战役"),德军凌厉的进攻吹响了阿登反击战的号角。
由于前期保密工作做得太好,直到"突袭"发生的那一刻,美军都不曾探听到德军任何一点点"作战意图"。
因此开战之后,美军兵败如山倒,大踏步的向后撤退,德军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但德军的攻势并没能持续太久,因为很快,他们就遇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巴斯托尼。巴斯托尼是阿登地区的交通枢纽,德军第五集团军群经过此处时,留下一个师的兵力攻打巴斯托尼,后续部队对其实施包围,装甲部队则绕道加速西进。
17日早晨,盟军急令美军第101空降师驰援巴斯托尼,阻挡德军的攻势。由于盟军顽强抵抗,德军虽完成对巴斯托尼的包围,却迟迟攻不下来。
19日,盟军指挥部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第三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第六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第三集团军右翼;第一集团军坚决顶住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坚守阵地,并准备与第三集团军南北对进、合围德军。
调整部署后,美军第三集团军从12月22日起发起反攻。由巴顿率领的两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全力以赴向巴斯托尼开进。
24日到达目的地,并开始向包围巴斯托涅的德军外围阵地实施进攻。双方在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都发生了激烈争夺。
25日,巴顿发现纳夫夏至巴斯托涅公路方向上的德军抵抗较弱,于是集中第四装甲师所有坦克强行突击。
26日下午,第四装甲师所剩无几的谢尔曼坦克终于突破了德军在巴斯托尼南部的防线,与坚守部队胜利会合。
在巴斯托尼进攻受阻的同时,德军北路和中路的进攻也很不顺。在北路,美军第一集团军第7军于22日抵达指定地点,并迅速向第82空降师靠拢。
到了23日,天气转晴,盟军出动5000架次飞机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和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美军恐怖的空中火力让德军苦不堪言。24日,两路美军在韦尔博蒙地区围歼了孤军突入纵深的北路德军精锐部队——党卫军第1装甲师。
在中路,德军坚持按计划向西进攻:第二装甲师等部一直往西推进,24日占领距默兹河仅四公里的塞勒斯,使德军中路也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当日,德军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发起攻势。
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军第2装甲师正面遭遇,双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坦克大战。
战斗持续了整个白天,超过二百五十辆坦克在雪地里厮杀,坦克发动机和炮火的浓烟遮蔽了寒冬的天空。
最终,美军以坦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赢得了这场搏杀。巴斯托尼的失败和两个装甲师被歼,使德军士气大大受挫。
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盟军则继续调集部队、积蓄力量,准备反击。可两路失利并没有使希特勒放弃扭转败局的挣扎,他仍妄想在南线奋力一搏,扭转战局
12月31日夜,南部战线的德军G集团军群对斯特拉斯堡的美军第七集团军发起攻势。
同时又出动了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但德军也损失了三百架,"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了属于是。
更重要的是,被德军富裕的多的盟军在十余日后便补足了飞机的损失,而德国空军在此战之后,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行动了。
就在发生"空战"的当天,德军G集团军群向阿尔萨斯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是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德军血战五天天仍未能拿下这座城市。
美军第七军一直抵抗到1月21日才开始后撤,但此时的德军已经疲惫不堪,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因为在1月8日的时候,希特勒已经做出了"撤退"的命令。盟军则当即转入反击。令德军感到雪上加霜的是,苏军应盟国要求在东线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迫使希特勒将第6装甲集团军火速调往东线。
其余德军为了避免被包围,迅速向东撤退,一路上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美军则乘胜追击,于16日在乌法利兹胜利会师。到了28日,德军已全部撤至德国本土境内,阿登反击战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
尽管这一战,美军阵亡人数达到了一万五千人之多,受伤和被俘总计更是超过了七万。可德军的损失却更大。
阿登反击战的核心,就是其进攻的"突然性"。一旦没能在美军缓过神来之前达成战略目标,那"失败"就是可以预料的。
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且"反法西斯同盟"也绝不像希特勒想的那样松散,美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没有德军想的那么拉跨。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纳粹德国最后的这场反扑,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参考文献:
《阿登反击战:纳粹的最后疯狂》潘青卿
《六十年前的阿登"豪赌"》江弋
《狮鹫计划——希特勒又一次短命的特洛伊木马》张晓栋
《阿登反击战 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进攻》戴维·乔丹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