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后,煤矿开采领域频发事故,其中以1960年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的特大爆炸事故最为惨痛,造成684人死亡,成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这一惨剧背后,是当时急功近利、盲目扩大产量的思想的影响。

在1958年开始,“大跃进”政策在全国范围传播,煤矿和炼钢厂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安全成为次要考虑。老白洞煤矿,作为山西丰富矿产的代表,也在这波疯狂开采的浪潮中,产量飞速上涨,超过了原本的采矿能力。到了1960年,这种超限开采导致了5.9特大爆炸事故。

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煤尘爆炸。当时的煤矿技术有限,矿洞内煤尘含量极高,成为可燃的火源。而在“大跃进”时期,对安全隐患的忽视让老白洞煤矿内的煤尘问题逐渐升级。管理混乱、设施简陋、没有专业安全技术人员的监测,都为特大爆炸埋下了隐患。

特大爆炸发生在三班倒工作方式下的交接时刻,管理混乱导致中班工人在不知道井下情况的情况下盲目下井。当时煤矿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对安全保障工作的忽视使得矿工和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技能培训,极易引发事故。

13:40左右,矿井的15号矿洞首先发生爆炸,火焰、浓烟带来的冲击力将矿井吞没。接着,14号矿井发生坍塌,形成了连环爆炸,16号矿井也在其后爆炸。

整个煤矿陷入一片黑暗,矿工们在混乱中寻找生路,但由于煤尘的爆炸,井下设备受损,通风系统中断,电力系统中断,生存通道被破坏,井下成为绝望的牢笼。

煤矿爆炸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成立专案小组进行紧急救援。然而,救援难度极大,井下通风停止、氧气供应不足,矿工们陷入窒息的危险。

为此,救援队不得不面临两难选择:是优先恢复电力,启动通风系统,但可能引发二次爆炸;还是不恢复通风机,矿工因氧气耗尽而窒息?

在专家组的决策下,救援队强行打开通风机,确保井下氧气供应充足,然后组成救援小队进入井下进行救援。救援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矿井狭窄、大火蔓延、浓烟弥漫,但他们拼尽全力,进行了7天7夜的紧急救援。

最终,他们救出了228名矿工,但井下还有684名矿工不幸遇难。

经过10个月的调查,专案小组确认老白洞煤矿事故为煤尘爆炸。煤尘爆炸是当时采矿技术不足的结果,而在“大跃进”时期,对于安全隐患的忽视导致了矿井内煤尘含量不断攀升。管理漏洞、设施简陋、缺乏安全技术人员监测,都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老白洞煤矿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追求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矿工在井下作业时频繁打开翻罐笼,产生电火花,成为引发爆炸的一大原因。

更令人心痛的是,煤矿事故中不乏儿童的牺牲,这是因为矿工们为了工作加班,没时间照顾孩子,只得将他们带到矿井内,成为事故的无辜受害者。

老白洞矿难曾长期被保密,直到近年才逐渐曝光。1992年,北京作家何于清开始对事故进行深入采访,揭示了矿难背后的真相。1998年,他完成了纪实作品《问苍茫大地》,将这段岁月沉痛的记忆呈现给世人。

总的来说,老白洞矿难是中国煤矿历史上的一次悲剧。该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当时采矿技术、管理制度以及对安全的漠视,引发了对煤矿安全的深刻反思。

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汲取教训,致力于打造更加安全、可持续的矿业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