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勃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著名诗句。大诗人白居易也写出了“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的优美文字。这些诗句中的“海角”和“天涯”两个词似乎在古人的笔墨中甚为流行。
如果仅仅顾名思义,“天涯”和“海角”分别指的是天与海的边际。然而众所周知,天是没有边际的,所谓天涯当然也不存在;海虽然有边际,海角在哪里却也不易找到。但还真的存在“海角天涯”这个地方。它位于我国海南岛南端马岭附近的一个美丽海湾处。海南,地处我国南部边陲。
如今的海南岛早就以其优美的风景和怡人的气候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在古时候,这里却不是人们争相观光的地方,而是为封建王朝流放叛民、逆臣的所在。
传说北宋年间,文学家苏东坡因为触犯了当朝改革派的利益而惨遭奸臣陷害,绍圣四年(1097年)被皇帝贬到远离京城的海南岛任职。在那段被贬日子里,这位大文豪心中极为不快,因此常到海边散步以驱散心中的郁闷。一日,他在海边突遇狂风暴雨,于是连忙躲在一块巨石之下避雨。眼前的海面波涛连天,巨浪汹涌澎湃;而风停雨消后,翻涌的大海变得平静下来,海面泛起粼粼波光,煞是好看。
苏轼本来就是一位文学巨才,面对着这样难得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随手在他躲雨的这块大石上写下了“天涯”和“海阔天空”6个大字。后来,一位石匠发现了苏轼的笔记,对这几个字心生喜欢,就把它刻下来。从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作“天涯”,而这块大石也就因此被称为“天涯石”。
根据清代的《崖州志》记载:海南岛自古以来就存在很多造型美观的巨石,它们矗立在沙滩上,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雍正年间,当时海南的知州程哲看到“天涯石”的右侧有一块好看的卧石,于是就在上面刻上了“海角”二字。“天涯海角”便因此二石而得名了。虽然天涯海角的名字来源听上去不乏传奇和壮美,但是当时的海南岛实际是交通闭塞,人迹罕至,也是瘟疫流行之地。
流放到这里的人,大多数不是死在途中,就是到后来也染上奇疾而一命归天了,极少有人还能生还中原。因此,凡是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无不怀着去而难归的悲壮之心。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谪为崖州司户参军而去往海南的途中,就怅然地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一去一万里,千至千不返,崖州在何处,生渡鬼门关”的诗赋。由此可见,古时候人们“走天涯、下海角”的旅程实在不像听上去的那么浪漫。
“天涯海角”这个名字,其实指的不是地理位置,而是一段历史悲剧的实录。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海南还是处在我国的边陲地带,但前去的交通已经变得极为便利。现在的天涯海角也不再是叛臣逆子的贬谪地,而成为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区。当然,这一切不仅仅依赖于这里自然风光的美妙,还得益于“天涯海角”独有的摩崖石刻群。
在这些石刻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海判南天”摩崖石刻。据史书记载,“海判南天”为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题刻的,也就是1714年,当属所有时刻中最年长的一块了。因为它是康熙皇帝派遣钦差所刻,因此人们都认为其中必定藏有什么重大的历史秘密。后人纷纷猜测这或许是皇家的龙脉的藏宝图!这一猜想引起了大量的寻宝者来此探秘。然而,最终的结果让这些贪婪的人大失所望:经破解,“海判南天”不是什么宝藏地图,而是康熙皇帝测量《皇舆全览图》而留下的标志性遗址。
除了“海判南天”,还有一块广富盛名的石刻,那就是刻“天涯海角”左侧的高大石栏上的“南天一柱”。这4个遒劲大字是清宣统年间的知州范云梯所书,它不仅字体壮美,还伴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一片南海海域暗礁密布,附近的渔民打鱼时常常触礁而亡。
黎族有两位仙女知道以后,便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之中,为当地打鱼的船家指航引路。王母娘娘知道仙女私自下凡的事情以后,不禁大为恼怒,立刻派雷公雷母二人抓她们回天庭受罚。两位仙女舍弃不下需要帮助的渔民,也知道回去之后难逃一劫。于是就地化为一块双峰石,希望永立于南海之中。雷公雷母一气之下将这块巨石劈为两截,一截掉在了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则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