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餐桌上的内脏美食就多了起来——热乎的猪杂汤暖身,卤得喷香的鸭肠下酒,爆炒腰花一口脆嫩,不少人隔三差五就想买点解解馋。
可最近有个消息让不少爱吃内脏的人犯了嘀咕:2024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超过36.7万吨猪肉及副产品,价值超11亿美元,其中约55%的猪副产品是猪肝、猪心、猪肺、猪肠这些内脏。
这些漂洋过海来的内脏,到底能不能放心买,咱们平时不管买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又该怎么挑、怎么处理,才能既吃得香又不踩坑?
不少人默认动物内脏是中国人的“专属美味”,毕竟咱们的餐桌上从不缺这类佳肴:从北方的卤煮火烧,到南方的牛杂锅,再到川渝的夫妻肺片,就连鸡肠、鸭肠都能被做成卤味或火锅涮品,吃得有滋有味。
而且内脏的价格也不便宜,市面上羊肚、鹅胗这类内脏,单价动辄百元一斤,从价格就能看出大众对它的偏爱。
也正因如此,网上一直有传言说“只有中国人吃内脏,外国人压根不碰,还把低价内脏都卖给中国”,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外国人不吃内脏”是个典型的误解,不少国家都有以内脏为核心的经典美食,甚至有些国家的内脏消费量远超咱们的想象。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美洲的圣卢西亚人均每年要吃20.7公斤内脏,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南美洲的阿根廷也不逊色,人均每年内脏消费量达9.9公斤,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等国的人均年消费量也在4.3到4.6公斤之间。
法国的鹅肝虽说制作过程存在争议,却是享誉世界的名菜,苏格兰的国菜哈吉斯,做法和我国内蒙古、新疆的肚包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把羊的心、肝、肺剁碎,混合蔬菜和香料塞进羊胃里炖煮,是当地节庆时的重要菜肴。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牛肚包也很有特色,将炖得软烂的牛肚搭配番茄、洋葱、香菜夹进面包,吃起来既有西式汉堡的便捷,又有中式肉夹馍的扎实口感。
此外,墨西哥的牛肚汤、阿根廷的烤牛肠和烤腰子也很受欢迎,在当地路边摊,一大盘烤得滋滋冒油的内脏串,是不少人日常解馋的选择。
那为什么美国会有这么多内脏出口到中国呢?
这背后其实和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人均每年内脏消费量一直低于0.5公斤,除了南部少数地区,普通家庭的餐桌上很难见到内脏,本土需求低,自然就有大量内脏可供出口。
究其原因,首先是“穷苦食物”的印象在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二战时期,美国为了把优质肉类留给前线士兵,曾大力推动国民吃内脏。
政府还专门打“爱国牌”,在电视上宣传“吃肝脏,让前线有牛排”,同时对牛排、羊排等肉类实行配给制,普通家庭只能通过购买肝脏、心脏、肾脏等内脏来补充蛋白质。
当时为了让大众接受,官方甚至把内脏改叫“多样肉类”,还请营养专家强调其营养价值,比如牛肝富含铁质、肾脏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牛排,这波宣传确实带起过一阵吃内脏的风潮。
可二战结束后,大规模牧场工业化饲养让牛排、猪排、鸡胸肉等优质肉类实现充足供应,内脏因为需求减少、腐败风险高、处理起来也麻烦,逐渐被边缘化。
不过美国南部仍保留着吃内脏的传统,这源于奴隶制时期——当时上等肉都被奴隶主拿走,奴隶们只能用剩下的猪肝、猪肠、鸡胗等食材,靠大量香料和慢炖的方式做出美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传统饮食的一部分,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除此之外,健康方面的担忧也让不少美国人对内脏望而却步,大家都知道,肝肾是动物的代谢器官,可能会积累重金属或药物残留,要是处理不当或没有彻底煮熟,还存在感染风险。
美国健康饮食理念中一直推崇低胆固醇、低脂饮食,而内脏常被认为是高胆固醇食物。美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可一块牛肝的胆固醇含量就可能超过这个标准,这让很多注重健康的人对内脏敬而远之。
烹饪习惯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中国人吃内脏,第一步就是精细处理:肠子要翻过来用淀粉、白醋反复揉搓,去除内壁的油脂和杂质。
腰子要仔细片掉中间的腰骚,避免腥味,猪肚要用筷子刮去表面的粘液,再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没有异味。
后续烹饪也有很多讲究,通过腌制、爆炒、炖煮、卤制等不同方式,既能有效掩盖内脏的腥味,又能激发食材本身的鲜香,做出九转大肠、肝腰合炒这样的经典菜肴。
而美国的烹饪更偏向保留食材原味,处理内脏时没有这些精细化步骤,大多只是简单烤、煎、煮,很难去除内脏本身的特殊味道,自然难以被大众接受。
搞清楚美国内脏出口的来龙去脉,咱们最关心的还是“怎么买内脏才不踩坑”,其实不管是买美国进口的内脏,还是咱们本土产的,只要记住这三点,就能吃得放心又安心。
第一点要看准“检疫证明”,不管是进口内脏还是国产内脏,正规渠道销售的产品都会附带检疫证明,这是判断内脏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中国对动物内脏的检疫监管非常严格,从养殖、屠宰到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只有通过检疫的内脏才能流入市场。
所以咱们在买内脏时,一定要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的固定摊位,主动查看检疫证明,避免购买无来源、无标识的“散货”,从源头把好安全关。
第二点需做好“新鲜度判断+预处理”,新鲜度是影响内脏口感和安全的关键,挑选时可以通过外观、气味来判断。
比如猪肝要选颜色红润、无黑斑、无异味的,质地紧实有弹性,猪肠要选颜色发白、无粘液、无腥臭味的,用手摸起来不打滑,猪肚则要选厚实、颜色呈浅黄或乳白色的,表面没有破损。
买回家后,预处理步骤也不能少——肠子用淀粉+白醋反复揉搓2-3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腰子除了去掉腰骚,还可以用料酒或花椒水浸泡10分钟,进一步去除腥味。
猪肚用面粉和盐交替揉搓,既能去除粘液,又能吸附杂质,处理干净后再烹饪,既能保证口感,也能减少潜在风险。
第三点要控制“食用量”,内脏虽然营养丰富,比如猪肝补铁、猪心补蛋白质,但也不能过量食用。
结合美国膳食指南中“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的建议,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动物内脏的食用推荐,咱们每周吃内脏的次数建议控制在1-2次,每次食用量50-100克即可,大概相当于1-2个鸡蛋的重量。
这样既能获取内脏的营养,又能避免因摄入过多胆固醇或潜在有害物质影响健康,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高血脂人群参考。
中国人能把内脏做出百样美味,是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美国人少吃内脏,则是肉类供应充足、健康理念和烹饪习惯共同影响的结果。
说到底,吃不吃内脏背后藏着的是一方水土的生活记忆和饮食文化,但无论咱们多偏爱内脏,“科学购买、正确处理、适量食用”都是享受这份美味的前提。
记住这三点,下次买内脏时就不用再纠结,放心把这份“烟火气”端上餐桌。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