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终于下定决心做了3件事:
退了一大堆“妈妈群”,不方便退出的,全部折叠; 微信朋友圈,改为三天可见; 把遛娃搭子的信息,全调成了静音。
做完这些,我瞬间松了一口气……
先介绍下我的情况: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重度I人,又是远嫁,身边没啥朋友和亲戚。
儿子小时候,考虑到他的社交问题,我说服自己尽量和其他妈妈“抱团”,好让儿子的成长不会太孤单。
一开始,每到周末和假期,孩子们一起玩,妈妈们聚一起吐槽吐槽生活,感觉还不错。
可有句话说:
亲而有间,密而有疏,这样的关系相处起来才能既舒服还长久。
很遗憾,当初的我没有悟到这一层。
反而一味地和她们走近,亲而无间,密而无疏,一切便也都慢慢变了味。
尤其是之前发生的几件事,更让我恨不得买几瓶“后悔药”,一股脑全吞下去……


你有过在养娃时,被别人的节奏,带歪过的经历吗?
我有过!差一点,我就要亲手“毁”了儿子!
我儿子八月底出生,6岁生日过完没两天,就上小学了。
年龄太小,他适应得不是很好。
又因为书写差、坐不住、不专心,我天天被老师@。
说不焦虑,是假的。
但我之前看过不少育儿文章,对男孩在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况且,我也有自知之明,儿子完美继承了我和老公普妈普爹的基因,大抵也只会成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所以我的心态,一直比较佛系。
但事情的发展,很少如你所愿……
接儿子放学时,我会和几个同学妈妈聊会天,周末和假期,也会约着一起出去玩。
彼此加了微信,一开始,刷到别人家孩子参加比赛获奖了,通过考级了的朋友圈,我心态还算比较稳。
但渐渐地,刷得多了,心态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我开始焦虑,时不时和老公探讨,是不是对儿子太过放养了,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了。
后来把这种焦虑,转化成了对儿子的不满,看他什么地方都不如人。
于是,晚上儿子写作业,我恨铁不成钢的吼骂声越来越大;
儿子的试卷发下来,我下意识会问他同学的成绩是多少;
群里老师但凡一@我,瞬间就会有莫名其妙的羞耻感……
儿子也在我持续的情绪高压下,开始各种装病找借口不想去上学。

《中国教育报》曾发文说:
父母的攀比心,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会破坏家长自身的心态,容易让自己陷入焦虑、妒忌等不良情绪中。
走得太近的关系,很容易激发盲目的比较。
心理学中有个“社会比较理论”,简单说就是很多人容易陷入通过比较来定位自己的误区。
用一句诙谐的俗语来说——
你能接受比千里之外的人差很多,但很难接受比身边的人差一丁点。
关系走得太近,就越容易放大这些差距。
最后只会毁掉妈妈的定力,看不见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价值。

再说一件让我一想起来,就戳心窝子疼的事:
儿子三年级的时候,换了新的英语老师。
这位老师在教学上特别严格,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也特别多,那段时间,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叫苦连天。
但好在老师也在群里说了,因为孩子们基础弱,所以这段时间学习任务会稍微重一点,让家长们稍微体谅下。
可奇怪的是,老师才解释完不到两天,英语作业突然就变得特别少。
更奇怪的是,我儿子那段时间总是莫名其妙被批评,甚至连担任的英语组长,也被老师找了个很牵强的借口撤掉了。
最开始我并没多想,但类似的事发生多了后,我才意识到不对——
这明明就是儿子被老师“针对”了。

那几天,我拉着儿子反反复复问了很多细节,确定我俩都没有“开罪”过老师。
我这边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结果第二天接儿子的时候,遇到和我平时走得比较近的妈妈。
说起最近英语作业少了的话题时,她俩邀功道:
“我就说投诉有用!
你不知道,这次开校级家长会的时候,我俩把这件事投诉了,还专门把影响说得严重了些。
这不,校长立马重视了,估计找英语老师谈话了吧。
对了,我们交的意见表上,把咱们几个家长的名字都写上了,人多力量大嘛。”
瞬间,我眼前一黑又一黑,敢情是我和儿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背锅侠”。
那次的事发生后,我突然心中生出很多厌烦。
其实类似的事以前也发生过很多次——
比如之前,每个周天,我都会带儿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现在每到周末,就要被妈妈群组织的各种活动打乱计划。
不去吧,我又是那种不太会拒绝别人的性格;可去吧,难得的休息时间每次都要被占满。
有句话说:
任何关系,都需要“呼吸感”。
一段关系绑定得太紧密,耗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并带来负面效果时,就会成为“有毒的关系”。

这种负面关系,会让你被动地陷入这些消耗:
1、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无底线妥协自己的权益;
2、付出和牺牲太多,会容易滋生委屈和怨恨;
3、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社交示范。

如果说前两个社交问题,都可以及时止损的话,那“失了分寸”的后果,却可能是最难挽回的。
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在和孩子同学的妈妈相处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一聊天,就刨根问底,为了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一知道你的底细,就到处宣扬,你表示出不满,她还转头嫌你太多心、太小气;
如果你答应了一次她无理的要求,她不会感恩,还会得寸进尺。
这种人和人相处时,心中没有分寸,没有别人,只有自我满足。
而我前面提到的我的几个带娃搭子,就有这样的人。

都说妈妈们聚一起,聊的话题逃不开孩子和家庭。
平时妈妈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有时候聊得嗨了,就容易无意中透露出一些私密信息。
这个时候,再遇上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更容易把自己和家人的隐私,一不留神彻底暴露出来。
记得有次,妈妈群里有人发视频,说要周末带孩子们去海洋馆玩,因为去过很多次了,所以我找了个“准备和老公陪孩子看电影”的借口拒绝了。
不曾想,一位妈妈立马口无遮拦地说道:
你们前两天不才吵架了吗?你不是说他又和以前一样,去他妈那睡了,一个电话都不给你打,看来你们这已经和好了呀。
她的话音才落,其他妈妈立马“热闹”地追问起来,我只能无奈岔开话题。

有人曾对社交中的距离进行过总结:
越近的关系,越容易产生轻视。
你的所有掏心掏肺,最后都可能成为别人有意无意扎向你的刀。
当你一旦允许别人越界,别人就会肆意过界。
与人相交,需要坦诚,但坦诚也要讲究分寸。

古语有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有自尊、自洽、自如的关系,一定都有着刚刚好的距离:
1、可以同行,但不必强求同频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妈妈们的社交,是阶段性的——
孩子在哪里上学,是哪个上学阶段,妈妈的社交就在哪里,就是哪个阶段。
所以,和同学妈妈的相处,可以搭伙遛娃,但别强求三观相符。
目标越简单,关系越轻松。
当心态对了,目的清晰明了了,就会发现:
做盟友搭子,比强求做密友,舒适多了。

2、“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很认同《待人五法》中的一句话:
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再好的关系,说到底,都很难长久。
分寸在心,才能留有余地,彼此保有体面。
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畅所欲言。
但,暴露隐私的话,不说;站队和吐槽的话,不谈;贬低和炫耀孩子的话,不语。
妈妈嘴上的拉链,是对自己和孩子的隐私和安全最好的守护。
3、礼貌地敷衍,坚决地拒绝
@作家将离写过:
人有千面,人心难测。 人性是世界上最难琢磨的东西。
和同学妈妈的社交中,难以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爱夸夸其谈的,常试探别人底线的……
那么,当社交圈选择太窄时,适度保持距离,就是最好的选择。
对炫耀和攀比,表达赞赏即可;对不合理的要求,有原则地拒绝即可。
说到底,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太过纠结,也不需要事事较真。

4、回家时,洗干净“耳朵”
你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你的身边,总有人比你过得好,比你的孩子成绩更优秀;
但同样的,也同样有人,过得不如你好,孩子的成绩也更差。
有句俗语说,谁家锅底都有灰。
还有句话说,你觉得对方过得比你好,是因为你对她的了解并不多。
莫攀比,莫焦虑,若要计较,众生皆难。
朋友圈里的幸福,看看就行,想赞就赞,不想赞,就刷过;
别人说的话,听听就好,谁回到家,都要过自己的日子。
屏蔽掉那些让你焦虑和不安的信息,专注自己的生活和养育,修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护。

有人说:
清醒而疏离的关系,不是冷漠,而是智慧和担当。
我们最终选择保持某些距离,不是因为对方不够好,而是我们终于明白了:
育儿这条路,最终还是得“关起门来过日子”。
近而有距;亲而有疏;密而有间。
放下对关系过度亲密的执着,才能摆脱因社交而有的内耗。
不要把和其他人走太近,当作生活和养育的“救命稻草”,也不要允许它成为“压垮自己和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