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伙娶伊朗女博士,原以为是普通家庭联姻,谁知一到德黑兰,才发现岳父是当地家具巨头,住着豪宅,开着豪车,他当场愣住,回过神只说了一句:“这软饭,我吃定了!”

微信群里捡到个“博士媳妇”

故事从一个微信群开始,2018年11月,湖北襄阳枣阳的28岁小伙小李,像往常一样在一个汉语教学群里刷消息,这个群不大,成员基本是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和在中国教中文的留学生。

那天,他看到有人发了一句中文:“中国的古建筑是不是都很讲风水?”问题不新鲜,但落款名字引起他注意“曼尼”。

 

他点开对方头像,伊朗人,29岁,自我介绍说在武汉大学读建筑博士,正在写关于中国古寺庙空间结构的论文。

他愣了一下,这种层次的留学生他以前可没接触过,没几分钟,他主动发了私聊:“你研究这个,有点意思。”

曼尼秒回,她汉语流利,说自己在中国已经待了六年,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住在武汉,最喜欢去的地方是黄鹤楼和武当山,甚至比很多本地人还熟,他俩聊起中国古建筑,话题一下就打开了。

第二天,两人决定见面,小李赶去武汉,在汉口一间茶馆里等她。结果,进门的是个气质清冷、穿着朴素的女孩,一头黑发扎得很紧,穿着一件深色风衣。

第一眼,他以为这姑娘是个中东版的“女道士”,曼尼不喜欢浓妆,语速慢,眼神却不躲不闪。

一杯茶没喝完,小李脱口而出:“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

曼尼抿嘴一笑:“你太直接了。”

小李一拍脑门:“那改成老婆行不行?”

 

他说得玩笑,但她没笑,这一瞬间的沉默,让两人都意识到,事情正朝不可控的方向走。曼尼低头想了几秒,说了句让他至今难忘的话:“我爸是木匠,我在中国没亲人,你想得清楚就好。”

这一句话,彻底触动了小李,他家也不富裕,父母做点建材生意,早年在建筑工地上干过苦活,他打心底觉得,两人是一路人。再说了,一个敢独自一人从中东跑到中国、念到博士的女孩,他不想错过。

接下来发展极快,第七天,小李从工地上拔了一根螺丝钉,当场给她套在手上,说这是“爱的锁螺母”,曼尼哭了。

第十天,他带她去了襄阳老家,他父母一开始不同意,觉得这姑娘太安静,看不出情绪,还担心是骗婚。可几天下来,曼尼做饭、扫地、洗衣服样样不落下,小李爸妈慢慢改了口。

 

2019年1月2日,两人在民政局登记结婚,小李一脸得意,满脸写着“捡到宝了”。

没人想到,这桩婚姻的另一面,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德黑兰豪宅的门一开,小李愣了三秒

婚后第三个月,曼尼提议回一趟伊朗,她说:“想带你见见我爸。”

小李点头,他心里也挺好奇,毕竟从交往到结婚,岳父只在视频里露过一次脸,五十多岁,戴着金边眼镜,看着很和气,他当时还觉得:“果然是做木工的,手一看就是干粗活的。”

 

到了德黑兰,一下飞机,小李就开始困惑,接他们的是一辆黑色雷克萨斯商务车,司机西装笔挺,说着一口流利波斯语,曼尼淡淡说:“是我们家司机。”

他没敢多问,车开了将近一小时,停在一个安保极严的高档小区,门一打开,小李傻眼。

他看到的是一栋三层的独栋别墅,院子里停着两辆豪车,一辆宝马,一辆保时捷,旁边还有个喷泉,保安主动鞠躬开门,一口一句“少爷夫人”。

他低声问曼尼:“你家不是做木工的吗?”

曼尼没回头,只说:“等下你自己问我爸。”

进了屋,小李终于见到“木工岳父”,那是个头发花白但气场极强的中年男人,穿着手工定制西装,戴着金表,笑着迎上来:“Welcome,my Chinese son。”

 

小李腿一软,差点说出“爸,我错了”。

饭桌上,岳父没多话,只看着他笑,酒过三巡后,岳父说:“其实我一直不同意这段婚姻。”

“你们中国有句老话门当户对,我女儿家世、学历样样好,我本来想找个工程师、医生,结果她找了你,一个普通人。”

小李当时脸色有点僵,但下一句话把他点醒。

“可你有一样我最看重的东西——担当,我朋友在中国查过你,你没撒谎,也没借机敛财,这一点,你比很多中产强。”

那晚,他喝醉了,说了句真心话:“这软饭,我吃定了。”

第二天醒来,他主动找到岳父说:“我不会靠你家生活,我要靠自己在伊朗工作。”

 

岳父笑了:“你要是真这么想,我就认你这个女婿。”

曼尼在一旁什么都没说,只轻轻拉了他一下衣角,她知道,这个男人已经准备好扛下一个新的家庭了。

嫁妆是一座厂,新婚却像入考场

小李万万没想到,结婚仪式在中国叫“喜宴”,在伊朗,简直像场考试。

德黑兰婚礼那天,来了足足三百多人,清一色穿西装打领结,男方亲友都不多,场子全是曼尼家的朋友,政界、商界、学界,光是来剪彩的市议员就来了两个。

 

进门前,岳父递给他一套黑色定制礼服,外加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别问你现在站在哪个阶层,好好表现。”

仪式在岳父公司旗下的婚宴厅举行,全场三语主持:波斯语、英语、汉语。曼尼穿着白色婚纱,宛如女王般走来,大家目光都在她身上,唯独岳父一直盯着他,像在审一个合伙人。

礼毕,岳父在众人面前宣布:“这场婚礼,我送的嫁妆是德黑兰北部那家工厂的40%股份。”

现场一片哗然,小李差点摔杯,他私下拉住曼尼问:“你家这到底啥背景?”

曼尼这才告诉他,她父亲是伊朗知名家具连锁品牌创始人,旗下工厂遍布德黑兰、设拉子、伊斯法罕,总资产数千万美元,她一直没说,怕“吓退他”。

 

小李呆住了,他懂点建材,看得出那家工厂是真能赚钱的。

晚上回家,岳父找他谈话:“那40%股份,不是给你养老的,是看你能不能撑得住场。”

“你可以分红,也可以选择自己干,要是想干,我会安排你从基层做起。”

这句话砸得他脑子嗡嗡响,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吃软饭”,这叫“试炼”。

第二天,他回工厂上班,被安排进木材仓库,顶着烈日搬板材,跟伊朗工人一起干活,没人管他是女婿。有一次装货时砸伤了手,回家一言不发,曼尼替他上药时问:“后悔吗?”

 

他只回了一句:“现在想走,晚了。”

这句话,他说得咬牙切齿,不是认命,是明白自己已经没退路。

他不是来沾光的,他是真想靠自己,让这个家庭对他刮目相看。

博士后与搬运工,婚姻走到现在靠的不是运气

结婚六年,两人还没孩子,岳父几次问起,小李说:“现在不行,她在读博士后。”

曼尼博士毕业后,被伊朗文化遗产组织特聘为研究员,继续研究中伊建筑交集,经常往返中东和中国。一回国就是一两个月,小李则在工厂从仓库干到品控,又从品质监理做到内部采购,硬是靠脚踏实地拿下项目。

 

德黑兰的熟人私下议论:“那个中国女婿有点傻,媳妇又美又有钱,还真去工厂搬货。”

他听说了,只笑了笑:“我不傻,我是在还人情。”

曼尼回武汉时,他跟着去过一次,到处是她的同学、老师、研究团队。他默默跟在后面,从不插嘴。有一次会议结束,他在门口等她,帮她提电脑包,她回头一笑:“你怎么跟保镖一样。”

他说:“博士的老公,得有点职业操守。”

别人听是笑话,她听是承诺。

这六年里,小李没回过枣阳,老家亲戚一开始笑话他“倒插门”,后来都闭了嘴,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这个“倒插门”的女婿,在异国他乡真把一个厂子干活干顺了。

他工资不高,年收入换算成人民币也就十几万,但每一分钱都靠自己,曼尼开玩笑:“我要靠你养,我也会饿死。”

两人现在住在岳父给的新房,离工厂不到两公里。曼尼喜欢清早泡茶看书,他则穿着工作服一脚踹开门走。

有人说这不是爱情,是“文化合作”,是“结构性运气”,可小李自己最清楚:“这段婚姻的红利,从来不是她爸的钱,是我们真把对方当家人。”

他没沾岳父的车,没进岳父的办公室,有人看不起他,他就干活;有人尊敬他,他就说:“别尊敬我,我是个搬木头的。”

当初那句“软饭吃定了”,他收回了。

“软饭是别人喂你吃的,我现在做的,是给别人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