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苏州、无锡均是公认的强市,前者的工业体量常居全国各市前三名,后者则稳居前十之列。但在规模大、门类丰富的同时,苏州和无锡却共同面临着一大短板——汽车整车制造不够出彩。
之所以说两市的汽车整车制造业是短板,一是因为苏州、无锡在长期发展中拥有了庞大的汽车发动机、底盘、零部件、内饰等产业,且不乏相关行业里的外资企业。在汽车制造产业链中,这些都是整车制造的上游环节。可在并不缺乏上游配套的情况下,两市在近十几年中并未成功引入知名合资、国产汽车品牌落户生产基地。
二是因为苏州和无锡至今未打造出“本土型”汽车品牌,如果说在燃油车时代因为技术、专利壁垒、市场等原因不容易研发、生产出自己的品牌与车型,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仍未培育出跻身行业头部的造车“新势力”。

汽车整车制造为何会是苏州、无锡的产业短板?
1、苏州、无锡境内从计划经济时期就没有大型国营汽车制造厂,使得两市无法以此为基础发展合资品牌、自主品牌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地的国营工业单位肩负着地方工业发展的重任,而汽车厂就是汽车整车制造的载体。可汽车在彼时毕竟是“高精尖”行业,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厂,更不用说类似于一汽、红旗、东风、解放等国家层面重点发展的单位了。
而苏州、无锡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被上级布局大型汽车厂的地区。
假设两地能在彼时就拥有了汽车厂,那么就有机会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对其重组或改制,然后在国家“以市场换技术”的行业政策下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车企设立合资车企进行汽车生产。通过合作、合资形成自己的技术、管理经验后,还能推出自主品牌。

2、江苏省级没有将南京汽车集团发展成国内行业头部阵营,使得上游产业链齐全的苏州、无锡失去了引入南汽落户生产厂区的机会
在江苏,由省级直属直管的国企——南京汽车集团是江苏省境内成立最早、造车资历最深且兼具商用车、乘用车,曾拥有跃进、依维柯、MG名爵等品牌。但随着南汽集团在2007年被上汽集团收购为全资子公司,江苏省随之失去了“本土系”最大的汽车品牌与企业。
假设南汽集团能在省级的运作下实现向好发展,那么乘用车的品牌可能会不止MG名爵这一个。而在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南汽集团也可以依托自身的研发、工艺技术推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若南汽集团跻身国内的行业头部阵营,一定会伴随着为生产新品牌车系而建新厂区的过程。而除了南京当地外,省内上游产业链齐全的苏州、无锡也极有机会招引到南汽集团的整车制造项目。

3、地级市的身份和平台使得苏州、无锡相对不容易出现造车“新势力”。
为了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传统车企进行区分,汽车行业使用了“新势力”一词来代指因新能源汽车而诞生的新车企,例如小鹏、理想、蔚来、小米、零跑、极氪等等。
但放眼这些杀出重围的“新势力”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总部所在地、品牌诞生地都不在一般地级市,而在“高配城市”,例如小鹏汽车总部在广州;零跑汽车总部在杭州;理想汽车、小米汽车总部均在北京。
苏州、无锡固然是经济大市、制造业强市,但其行政身份只是一般地级市,因为相比于一般地级市而言,直辖市、副省级配置的省会城市拥有着更多的产投、风投等金融资本,这能让新势力车企在行业的前期混战中拥有更多的消耗资本。而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的平台决定了这里的研发、营销等人才资源远多于一般地级市。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