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辞职,正式去学厨那会儿,我把烹饪当成数理化那样去学,遇到知识点就记到小本本儿上,然后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还要去查明白了底层的机理。

炸东西裹粉用土豆淀粉,蓬松酥脆,凉了还不回软,因为土豆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高,凉了以后分子不会重组。玉米淀粉凉了会回软,是因为直链淀粉含量高,凉了以后分子重组会释放锁住的水……

肉焯水,小火儿慢热,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让内部血水渗出,还不能加盐,会让蛋白质凝固,口感发柴……

香料必须炸了才够香,因为大部分香料的香味因子沸点都在150度以上……

 

泡香菇的水要留着用,味道会更好,因为鲜味因子溶于水,在泡水的时候,大部分鲜味会存储在水里……

小鸡炖蘑菇好吃的原因,是香菇里鸟苷酸,鸡肉里肌苷酸和谷氨酸钠都是鲜味的主要提供原料,而且他们几个相结合,会有成倍激发鲜味的效果……

小苏打,猕猴桃和山楂都能让牛肉软烂,小苏打的原理是改变PH值,碱性环境中蛋白质化学键断裂,使得肌肉纤维松弛,还能提高保水效果,炒牛肉之前,少放点,腌牛肉。

山楂的果酸能加速胶原蛋白分解,还有少量蛋白酶加速牛筋和牛肉软烂进程,炖的时候放一点。

猕猴桃里蛋白酶更加丰富,能迅速的对付紧致的肌肉纤维,使其断裂,可用在烤和炒的烹饪手法上。

 

我自认为,只要背会的知识点越多,我的烹饪成绩就会越好,做的菜就能越好吃。

可现实却是,随着我的小本本越来越厚,我的厨艺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总觉得头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罩子扣着,眼前总有一层迷雾一样的东西,仿佛是看到了,仔细看的话,又看不清楚。

这种状态伴随了我好长一阵子,厨艺虽然也在稳固的进步,但烹饪那层窗户纸,始终没有捅破。

 

直到有一次,原单位的一个技术工程师找我请教一个小范围网络风暴的处理方法。他在软件里添加了很多实际没有的业务地址,导致主机频繁的发送广播报文从而影响了通讯的稳定。

这个工程师因为不是科班毕业,不太懂得用机器的思维去分析问题。

想要让机器干活儿,要先站在机器的角度,再下分步指令,想要跟机器沟通,要说机器能听懂的语言。

人找人,会通过推测位置,问别人见没见过这样的人等等方法,而网络设备找人,拿个大喇叭广播问谁是八个碗?所有人都能收到这条广播,从而占用了太多的网络资源,造成了拥堵。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感觉脑袋像触电一样,我在学厨的过程中,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没有用烹饪的思维,去学习和解决烹饪的问题。这一瞬间,我仿佛跟开了窍了一样。

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才算捅破了烹饪的窗户纸。今天这篇文章里,不谈厨艺,聊几个典型的烹饪思维,希望能给看到的朋友们一点帮助。

 


1,做菜要尝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一次下盐就能把咸淡调准是厨艺高超的表现。

所以每次调味的时候,都会刻意的训练自己一次调味的能力。

别管什么调味料,都只给一次下锅的机会。咸了也好,淡了也罢,下次再做微调。

结果大家肯定都猜到了,要么咸了,要么淡了,要么黑了,要么辣了,几乎没有一次味道拿捏很准的时候。

 

等下次再做同样的菜的时候,食材的些许变化,温度的些许变化,调味料品牌的些许变化,这些变量叠加到一起,上次用量的经验就变得没有参考意义了。

所以即便是上次咸了,这次少放点盐,可能还是会咸。

那段时间里,我老婆常开玩笑说,我做菜跟买彩票一样,味道好坏全凭运气。

 

像前文说的那样,烹饪中,不可控的变量非常多,即便每个变量所能产生的影响很小,但叠加到一起后,稍有一些差迟,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现在我们发现,即便是老饭骨里做了一辈子菜的国宴大师们,也不是完全的信赖自己的经验,而是每道菜的烹饪过程中都要通过尝味道后,再做定味的微调。

第一个烹饪的思维就是,能够完全信赖的,只有自己的味觉,而不是经验。

 


2,等

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刚入厨房的小白,做菜常是手忙脚乱。所以看大厨炒菜的时候,总感觉大厨们每一个步骤都井井有条眼急手快。

真相是,等你看到厨师们在每一个动作过度间隔处的“留白”时,才会发现厨艺里的真相。

在炒锅里,“等”远比“快”更重要。

 

你给肉丝加上盐,酱油,胡椒粉抓匀入底味。加点淀粉抓匀上浆,来点油再抓匀封住水分。

热锅下油,等到了合适的油温以后,准备滑炒出鲜嫩的肉丝,结果一下锅就着急搅动。

还没等淀粉糊化定型,就被翻脱浆,前面那些准备工作,都白费了。

 

在厨房里,要等的时候太多。但大多分两种情况,一是等味道释放,二是等最佳时机。

而等味道释放的过程,还有两个阶段。

大部分食材,都会把鲜美的本味藏的深一点,腥臭苦涩的滋味,放在最外面。

等味道的释放,先是等异味的挥发,再等本味的表达。

最典型的案例是鲜香菇的烹饪,我一直习惯用到鲜香菇的菜品时要让香菇先见油,才能把他那股混带着蘑菇还有土腥气的臭味儿赶走,然后再激发出对得起他名字的香味。

 

鲜香菇被采摘时,因为自身比较娇气,一旦破坏了他的组织,他体内的γ-谷氨酰胺转肽酶就跑出来收拾香菇酸,生成一种叫香菇精的物质。

这个香菇精就是鲜香菇那种“硫磺味儿”的来源,虽然很讨厌,但是他的化学名很有意思,叫“1,2,3,5,6-五硫杂环庚烷”。

这种味道,可以当作判断香菇是否新鲜的一个参考因素。香菇放的越久,这个味道就越浓,相对来说,越淡证明香菇越新鲜。

 

除了香菇精,那股土腥气的蘑菇味儿,来源于一种叫蘑菇醇的物质。

这两种主要物质,是构成鲜香菇臭又土的主要原因。

不过呢,去掉他们并不是什么难事,让香菇先下锅见油,温度一起来,这两股味道会随着水汽的蒸发,一块儿被带走。

高温降低了酶的活性,臭味儿的合成被按了停止键。

香菇里的氨基酸,糖类因为美拉德反应产生独特香气,香菇肚子里本身含有的风味也被激发出来,所以就从臭香菇变成了香香菇。

而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耐心的等了。

 

除了给味道留足时间的等待,烹饪中还有一种“等”,是等待最佳的窗口期。

就像去南极旅游,需要穿过位于咆哮西风带的德雷克海峡,只有等他相对温柔的11月到次年3月这个窗口期才最稳妥。

炒锅里,也有很多这种转瞬即逝的窗口期。例如中餐最常用到的炒糖色。

大泡翻小泡的瞬间,是状态最好的时候。

早一点颜色不够,晚一点苦味太浓。

 

如果细节扣的再深一点,炒锅里调味料的出场,食材下锅的顺序,甚至出锅的时机,都会有窗口期,等到那些最合适的机会,并且抓住他们,再把这些细节堆砌起来,就会有放大的效果。

总结来说,“等”,穿插在烹饪中的太多场景。

焖面关火以后,要等两分钟开盖,是在等水汽带起的味道回落到食材。

煎牛排,中间要让他们离锅一会儿,是等热量向内部渗透。

炸花椒油,要凉油慢火,等花椒的香味完全释放,还要在花椒全黑的瞬间出锅,抓住这个窗口期,防止因为过热糊化的苦味占了头筹。

 

本来还有一些话想说,例如“刻意的量化”。

烹饪中有很多需要遵循的搭配比例和用量,即是需要遵守的原则,也不能当成束缚做菜的枷锁,比例和用量只是提供了一个精准狙击的大概方向,并不是一尘不变的铁律。

奈何篇幅太长,为了避免给大家造成阅读疲劳,留给下次再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