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多数景区在国庆长假结束后逐渐回归平静,沈阳故宫却在金秋十月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 “文旅答卷”。2025 年 10 月 16 日清晨,这座承载着后金与清初历史的皇家宫殿还未正式开门,门前就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

不同于国庆期间以外地游客为主的热闹场景,此刻队伍里不少人手持身份证,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 他们是来参与沈阳故宫 “错峰惠民游” 活动的本地市民,而这场持续 6 天的福利活动,正是这座百年宫殿在长假后依然人气爆棚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及沈阳故宫,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 “关外紫禁城” 的庄严与厚重。作为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它见证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的关键历史时刻,红墙黄瓦间沉淀着 300 多年的岁月沧桑。

以往每到国庆黄金周,这里总是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举着相机穿梭在大政殿、十王亭、崇政殿之间,试图在拥挤的人潮中捕捉历史的痕迹。但今年国庆后,沈阳故宫却凭借一场精心策划的惠民活动,让本地市民有了机会以更从容的姿态感受家门口的文化瑰宝。

“错峰惠民游” 活动并非偶然之举,而是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暖心回馈。国庆期间,为了让外地游客能有更好的游览体验,许多沈阳市民主动选择 “让景于客,让路于客”,放弃了在长假期间前往热门景区游玩的计划。

为了感谢市民们的这份奉献,市文旅局联合沈阳故宫、张氏帅府、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四大景区,共同推出了这场惠民活动,其中沈阳故宫每天拿出 3000 个免费参观名额,从 10 月 14 日持续至 10 月 19 日。消息一经发布,官方公众号和同程旅行平台的预约通道就瞬间被 “挤爆”,不少市民表示:“平时总觉得故宫就在身边,想什么时候去都可以,这次有免费名额,反而更想好好逛逛,认真了解一下家乡的历史。”

10 月 14 日上午 9 点,沈阳故宫的大门准时开启,预约成功的市民们有序进入。相较于国庆期间的摩肩接踵,此刻的宫殿群显得格外宁静,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洒在红色的宫墙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穿越回了百年之前。

家住沈河区的李女士带着 8 岁的儿子专程而来,她手里拿着一本沈阳故宫的儿童版历史绘本,边走边给孩子讲解:“你看这座大政殿,它的屋顶是八角形的,下面有八根柱子,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很少见,是满族传统建筑和汉族建筑结合的特色。” 孩子好奇地指着殿外的雕刻,追问着当年皇太极在这里议事的场景,母子俩的对话为这座古老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

除了本地市民的错峰游览,沈阳故宫内随处可见的外地游客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来自江苏的游客王先生一家三口站在崇政殿前,认真听着导游的讲解。“国庆期间怕人多,特意错开高峰来东北旅游,没想到沈阳故宫还是这么热闹。” 王先生笑着说,他们从南京出发,先去了长白山,最后一站来到沈阳,就是为了看看这座与北京故宫风格迥异的皇家宫殿。“北京故宫大气磅礴,而沈阳故宫更有满族特色,尤其是十王亭的布局,能清晰地看出当年八旗制度的影子,这趟旅行太值了。”

在沈阳故宫的庭院里,不时能看到身着清宫服饰的游客穿梭其间,成为了镜头下的焦点。这些游客有的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有的身着旗装,他们或在大政殿前驻足,或在凤凰楼下摆姿势拍照,仿佛瞬间 “穿越” 回了清代。从事汉服租赁生意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国庆后她的生意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比长假期间更红火。“

很多游客觉得错峰来拍照体验更好,不用排队等场地,还能更细致地搭配服饰和道具。” 张女士说,她每天都会带着十几套精心制作的清宫服饰来故宫门口,从早晨一直忙到傍晚,不少游客拍完照后还会向她请教服饰背后的历史故事,“这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做生意,也是在传播传统文化。”

如果说红墙黄瓦和清宫服饰让游客感受到了沈阳故宫的历史氛围,那么正在展出的 “一色千秋” 颜色釉瓷器展,则让人们领略到了清代宫廷瓷器的极致美学。这场展览于 9 月 29 日在沈阳故宫的飞龙阁和翔凤阁开展,原本是为了迎接国庆黄金周准备的,但由于反响热烈,展览时间得以延续,成为了国庆后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走进飞龙阁,百余件明清时期的颜色釉瓷器珍品整齐陈列,从明嘉靖款龙泉窑青釉饕餮纹瓶的温润青釉,到清乾隆款黄釉爵的明亮黄釉,再到清康熙款郎窑红釉胆式瓶的浓烈红釉,每一件瓷器都展现着不同时期的制瓷工艺与审美特色。

负责展览讲解的刘老师介绍,颜色釉瓷器不同于青花瓷的水墨意境,也不同于粉彩瓷的艳丽图案,它以釉色本身为美,对烧制温度、釉料配方的要求极高,因此被誉为 “瓷中贵族”。“比如这件明嘉靖款龙泉窑青釉饕餮纹瓶,它的青釉采用了龙泉窑传统的制釉工艺,烧制出来的颜色像青玉一样温润,瓶身上的饕餮纹则源自古代青铜器,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美感。” 刘老师说,国庆后前来参观展览的游客虽然比长假期间少了一些,但停留的时间却更长了,很多游客会认真听讲解,还会提出各种关于瓷器历史、烧制工艺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再是简单地‘打卡拍照’,而是真正想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翔凤阁的展柜里,清乾隆款黄釉爵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瓷器仿照古代青铜爵的造型制作,通体施黄釉,釉色均匀明亮,底部印有 “大清乾隆年制” 的篆书款识。“黄釉在古代是皇家专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这件黄釉爵当年可能是用于宫廷祭祀或宴会的礼器。” 刘老师的讲解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游客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细节。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女士是一位瓷器收藏爱好者,她特意带着放大镜来参观展览,“这些颜色釉瓷器在博物馆里很少能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珍品,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沈阳故宫能举办这样高水平的展览,真的很让人惊喜。”

除了 “一色千秋” 颜色釉瓷器展,沈阳故宫内的文博书房也成为了游客必打卡的地点之一。这间书房位于故宫东所区域,装修风格古朴典雅,书架上摆满了与沈阳故宫历史、清代文化相关的书籍,从学术专著到通俗读物,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阅读需求。更吸引游客的是,在这里可以参与 “打卡集章” 活动 —— 游客只要在书房内购买书籍或文创产品,就能获得一套精美的沈阳故宫主题印章,印章图案包括大政殿、崇政殿、凤凰楼等标志性建筑,还有清代皇帝、皇后的服饰纹样。

正在集章的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她是从网上看到文博书房的打卡攻略来的,“我喜欢收集各地景区的纪念章,沈阳故宫的这套印章设计得特别精致,每一个图案都有背后的故事,比如这个凤凰楼的印章,它是沈阳故宫的最高建筑,当年皇太极和皇后经常在这里赏月。” 小李说,她已经收集了十几枚印章,打算回去后做成手账,作为这次旅行的纪念。文博书房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庆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打卡集章,尤其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集章活动不仅增加了游客的互动体验,也让他们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关于沈阳故宫的历史知识,让文化传播变得更有趣。”

在文博书房的一角,还设有文创产品展示区,这里摆放着各种以沈阳故宫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从书签、笔记本、钥匙扣,到丝巾、茶具、摆件,每一件产品都融入了沈阳故宫的建筑元素或文化符号。其中最受欢迎的是 “大政殿拼图” 和 “颜色釉瓷器纹样丝巾”,前者以大政殿为原型设计,拼图完成后可以作为摆件;后者则采用了 “一色千秋” 展览中瓷器的釉色和纹样,既美观又具有文化内涵。来自广东的游客赵女士一次性买了好几条丝巾,“这些丝巾的图案很有特色,不仅可以自己用,还能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沈阳故宫的文化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沈阳故宫的红墙黄瓦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尽管已经到了闭馆时间,仍有不少游客在宫门前依依不舍地拍照留念。从国庆期间的人山人海,到国庆后的持续火爆,沈阳故宫用实力证明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场 “错峰惠民游” 活动,不仅让本地市民重新认识了家门口的文化瑰宝,也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了沈阳这座城市的暖心与诚意;“一色千秋” 颜色釉瓷器展和文博书房的打卡集章活动,则为游客的文化之旅增添了更多趣味与深度。

如今,沈阳故宫早已不再是一座静态的历史建筑,而是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它用红墙黄瓦的庄严讲述着历史的厚重,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着文化的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它的魅力。或许,这就是沈阳故宫在国庆后依然人气爆棚的真正原因 —— 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温度与力量。相信在未来,这座百年宫殿还会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沈阳的文旅发展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