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火药”,确实改变了世界格局,有人说古人发明后就只会拿来造烟花,这是个错到离谱的猜测。

国家博物馆就有一件明代初期的青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小孔放导火线,通过点燃药线引燃火药,用爆发力将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

当年这种技术,不说在世界上绝对领先,也处于先进水平了。

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朝不仅开始用火铳装备军队,还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

这种独立炮兵建制,在当时全球都首屈一指。

据史料记载,明前期的火铳可连续三发,射程达三百步。

而到了明后期,火铳长度增至约2米,巨型的重达700公斤,轻的也有约80公斤。可连发十次,最远射程达七百步(国博的介绍)。

明代手铳 来源南京城墙博物馆

还有“突火枪”,早在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就已经发明了,当时还是用巨竹制作。到了明朝,手铳已经是火器军营的常见配置。

彼时打仗动辄号称数十万大军,虽然其中可能包括了民夫等非战斗人员,但如此庞大的军队,确实需要大量武器装备支持。

火器种类繁多,不仅有火铳、火炮,还有单发火箭、多发齐射火箭、有翼火箭甚至多级火箭。

这里说的不是现代飞天的火箭,而是通过火药击发的羽箭。

原理图

像图中这种,一次可发32支,射程约150~300米,它叫“窝蜂火箭”,面对敌军密集的阵型,具有大面积火力覆盖的奇效。

还有著名的“红衣(夷)大炮”,原产自欧洲,明代引入后做了改进。

1626年,明将袁崇焕在宁远抗击后金军进攻时,主要就依靠11门红衣大炮击退敌军,连努尔哈赤也在此役中被炮火所伤(也有一说是因毒疮复发)。

明末时期,西洋传教士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技术。不过此时,虽说朝廷设立了兵仗、军器二局专门研制铳炮,但时间已经不够了。

射程1~2公里

到了清朝,也并非完全放弃火器,早期很是重视。特别是收编明军后,获得了大量火器装备和技术人员。

康熙帝三征准噶尔时,子母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凭借装填速度快、射速高的特点,也为防守高地的清军提供了持续火力输出。

客观地说,早期的清兵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走的是精兵路线。一场战役从明代的“几十万大军”,精简为几万人。

就是因为装备升级,使用火器、火炮大幅度提高了效率。

沙俄在天津塘沽缴获的青铜火炮

然而,后面清政府就在火器应用上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清史稿》记载:“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远攻坚,亦资火器”。

虽然看重,但主要限定于八旗军和绿营兵使用,对民间则严禁火器制造和使用。

就像康熙本人那样,他精通七种语言,会弹奏利玛窦引入的古钢琴,学过医学与解剖学,甚至还学过几何和代数。

确实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但他却严禁把新鲜知识,传播到民间!

清代很多火器都是明代“老古董”

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戴梓的军事发明家。研制出了“连珠火铳”,一次能连射28颗子。

它被称为 “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 ,比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关枪还早200多年。

但这一切“科技创新”,都随着闭关锁国而停止(是逐渐封闭的)。后来战事逐渐变少,八旗军慢慢懈怠,统治者开始强调“骑射乃满人根本”。

把冷兵器技艺和个人武勇放在军队建设的核心位置。这就导致火器成了锦上添花的配角,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末老照片

这种自我封闭的做法,最终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彻底爆发出来。清代确实可以称得上封建帝国的巅峰,但它面对的是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

我们现在对于“耍大刀”的印象,主要就集中在后来的太平天国与义和团。尤其是后者因为组织松散难以训练,不是没有火器,而是冷兵器在民间占据主流。

事实上清军主力仍以火器为主,但他们的内心,还停留在“耍大刀”的思维模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