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凌晨(公元1588年1月17日),鸡叫三遍的时候,在山东蓬莱一所大宅院里,一代名将戚继光于贫病交加中辞世,时年六十岁。此时他的身份是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一品高官。可是朝廷对他的去世没有任何反应。直到两年后,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按惯例,对戚继光这样的高官朝廷应立即给予谥号,但直到万历末朝,他才被谥为“武庄”,天启年间改谥“武毅”,崇祯八年,才得以在蓬莱建表功祠。

其实,戚继光身后的寂寞,从当朝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那天起就注定了。戚继光因张居正之荣而荣,亦随张居正之损而损。但过不在张居正,也不在戚继光,这一悲剧的导演者只有一个人——皇帝,当朝的万历皇帝。一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出生于山东济宁南六十里大运河边的鲁桥镇,他的父亲戚景通这年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按理说一般较为娇惯,可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任江南漕运把总、山东总督备倭、大宁都司掌印官、京师神机营副将的戚景通对儿子却是严加管教。有一年,戚家在蓬莱的祖屋需要翻修,戚景通让工匠做四扇雕花窗户,工匠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住房要讲究一点,安十二扇雕花窗户多好!”戚继光向父亲转述了工匠的意见,父亲严厉地斥责说:“你长大以后立下功名,能光宗耀祖,我就知足了;如果现在就贪图荣华,将来连这点产业也保不住。依我看,四扇雕花窗就足够了。”戚景通任漕运把总的时候,按惯例,押运官每次押运粮食到仓库,必须给管仓官送一些财物,否则就要受刁难。戚景通不服这套潜规则,说:“我做官以来,OCTOBER从来没有干过昧心的勾当,我宁肯受责罚,也不行贿。”一次运粮到仓库,果然受到刁难,被诬账目不清。眼看要受到降职的处分,他的部下愿借他三百两银子给管仓官打点打点,戚景通笑着说:“我因为不行贿而获罪,现在怎能用这些银子去干昧良心的勾当呢?”好在后来事情终于搞清楚,戚景通又官复原职。戚景通任职大宁都司掌印官之初,身边缺一佥书,他举荐了安荣。为表谢意,安荣送来白花花的一百两银子。戚景通看了,脸一沉,说:“我推荐你是因为你是一个贤能的人,现在你送这么多的银子来行贿,说明我看错人了。”安荣十分惭愧,只好把礼物带了回去。可以想见,这样的言传身教无疑为戚继光的童年营造了一个健康、正派的成长环境。史书上说“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从七岁到十七岁,戚继光一直在刻苦攻读,留下过“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样豪气干云的诗句。在奢靡成风、贿赂公行的明朝中晚期,戚继光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历史名将,可以说,严格的家教是他通向成功的铺路石。二从戚继光十七岁(1544年)进京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开始,到他被罢免广东总兵官(1584年)为止,正好是四十年的戎马生涯。这四十年中有28年的辉煌期,以隆庆元年为界,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江南抗倭,12年;第二段是北方蓟镇防御蒙古兵,16年。辉煌期之前,17岁到28岁,是准备期,他中了武举;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发生时,他在北京抗击进犯的鞑靼兵,任总旗牌官,初步显露指挥才能,被誉为“将才”;三年的蓟门戍守期间,他率山东民兵往返于山东、蓟镇之间,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二十六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事务,这是他父亲57岁才做到的职务,年轻的戚继光率领五千人的队伍巡视山东沿海,可谓大器早成。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