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华之美,美不胜收,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把,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姜子牙的故事我们从小就有所耳闻,例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歇后语,《封神演义》当中推波助澜的姜子牙,以及后来的诸侯国也是他建立的。这都是可以侃侃而谈的故事。可以说在姜子牙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后来也引用在教学方面。姜子牙年迈时曾出山帮助周武王伐纣并成功了。当时建立周朝时,最大的功臣就属姜子牙了,后来周武王为表感恩就拜姜子牙为尚父了。

姜子牙表示对于“尚父”这个尊称,虽然不是什么很大的官职,但是它代表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对于“尚父”这个名称的解释也不一样。有些人则认为这就是尊称,清朝的一位文学家通释:“‘父’与‘甫’同。甫为男子美称, 尚父其字也,犹山甫、 孔父之属”。而清朝唐孙华则认为,“尚父”是尊称,是因为姜子牙名尚,父则是尊称,所以合起来成为“尚父”。

不管“尚父”是什么意思,姜子牙都非常喜欢。最后也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尊称,鉴于姜子牙的功劳比较大,经历非常传奇,所以“尚父”这个词也就变得尊贵了,平常人家不敢轻易使用。
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秦始皇尊称吕不韦亚父,就连西楚霸王项羽也尊称范曾为亚父。其实说到底这都是在向周武王学习,但是为表敬意又不敢直接用“尚父”这个尊称,所以也只好改称其他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人想尝试一把,自称尚父,这个人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董卓。说起董卓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野心家,当时就利用天下战乱和朝廷的势弱占据了整个京城,当然这还不算完,董卓他自己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但又得不到民心,得不到朝廷大臣的认可,心里也有种找不到伯乐的感觉。所以他做了一件后来影响很大的事情——行废立,废了少帝立汉献帝并以此挟持号令。

在董卓的折腾下,不但洛阳城被摧垮了,东汉也是名存实亡。当然董卓的下场也不好,他的行为弄得人尽皆知,谁都抱怨,也有一些诸侯看不下去要去讨伐董卓,但是由于百姓大臣们想法不一样,不团结,导致最后惨败了。最后有个名叫司徒王允的大臣设计了一记反间计,打入内部从中挑拨董卓的大将吕布去射杀董卓。董卓对吕布并没有戒心,此时也是进展顺利。董卓死后,这件事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喜事。老百姓难掩喜悦,高兴地都在路上唱歌跳舞,甚至有很多人把自家珍贵的珠宝拿去换成美酒和鱼肉来庆祝,由此可见董卓有多么的让人憎恨,不得人心。

董卓惨死后,一直到了唐朝,也没有哪个大臣敢再次自称或者获得这个称号,直到安史之乱那次事件以后,有两个人获得了这个称号,一个是唐朝中期权宦李辅国,一个是有名的将军郭子仪。
郭子仪获得这个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他是被当时的道光帝孙德宗封的, 郭子仪带领20个骑兵就平定了安史之乱,帮助皇帝收复长安和洛阳,还打败了吐蕃的入侵,稳定了唐太宗对唐朝的统治。郭子仪立下了赫赫战功,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人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那真是救了大唐的性命啊。

李辅国就跟董卓的故事有点类似了。李辅国也是在皇帝面前立下功劳的,在安史之乱期间,李辅国帮助皇帝劝说太子李亨来继承帝位。唐代宗上位以后,李豫想要除掉李辅国,为了安抚李辅国,所以尊称他为尚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做人一定要对自己有认知,别人给的称呼要能担当的起,否则就只能跟董卓和李辅国一样的下场了。
照片来源网络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