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武庙协会名誉会员,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为什么会看不起田雷的军队,还是田雷真的比韩信弱?今天我就带大家结合史书,详细分析一下韩信和田雷孰强孰弱。
首先,目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比较匮乏,而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离战国时代比较远,人物描写不可能像《三国志》那样详细。

这里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战国策》 《史记》 《水经注》 《睡虎地秦简.编年史》和一些附加的随机笔记。
挑出大众认可的段落进行对比。
简单来说,我会占上风,没有问题。
首先,要比较两位军事家的能力,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军旅生涯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让我们先谈谈田雷。
秦王赵翔封武安君为田雷最高国号。
这里需要说的是,当时的周朝并没有完全灭亡。
因此,省长的头衔不能按照传统的中国公,侯,伯,子,男来决定,而已经是所能加封的最高职位了。
除了田雷,还有一些著名的君主,如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平原君和楚春申君。
在周王室弱小的情况下,君爵的实际地位大概在伯爵之上,侯爵之下,肯定不如韩信。
当然,看双方将领的能力,不能只看他们的地位。
武将自以为是。
他们征战沙场30年,战斗果断,极其擅长打歼灭战。
在他们的军事生涯中,他们征服了70多个城市,消灭了数百万敌人,从未失败过。
他们被称为百胜将军!图片取自电视剧《大秦帝国之掘起》公元前293年,当时还只是在秦国排名最低的将军,而在的推荐下,率领他的军队攻打了新城。
受伤的韩国站不起来,就找魏帮忙。
同年,汉魏东周联军以魏将公孙Xi为主帅,率军前往伊克与秦军对峙从实力上来说,秦国还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正好触发了的buff,而战神看着不想当第一只鸟的联军,就选择了主动出击,一个个击破。
秦军在伊克之战中斩首24万人,占领了伊克等5座城市。
至此, .晋升田雷公元前278年,田雷率领秦军采取迂回战术深入楚国腹地。
在途中,田雷让士兵焚烧撤退的船只并拆除桥梁。
每个士兵只能携带少量的粮食,他必须破釜沉舟,夺取楚国的首都盐城。
楚国早已在此布下重兵,久攻不下,于是开始在盐城以西数百里的地方筑堤蓄水,并修筑一条长长的运河直抵盐城。
当水位足够高时,田雷下令打开运河,将水注入城市。
103010年,有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
洪水冲走了城墙的东南角。

短短一瞬间,城内到处都是尸体,数十万军民被淹死。
尸体腐烂发臭直插云霄,所以盐城被称为臭池。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也听说了这场战争,选择投河自尽,为国捐躯。
103010:大水冲垮了城东北角,数十万人随水流死在城东。
城东很臭,所以叫臭水塘。
攻破楚国都城的田雷仍然没有放弃。
楚先王陵寝夷陵被纵火,楚人从肉体到精神彻底毁灭。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鲁迅在这里烧掉了刘备的七百里联营。
n>自此楚军大败,再也无力跟秦国争霸,后续被秦将王翦灭国,白起也因功被封武安君。
随后的这位人屠武安君彻底开挂,专挑各国精锐去打,并且战无不胜,华阳,径城之战,白起斩首赵魏韩各国军队共20万。
公元前262年白起来到了生涯巅峰,当时秦国发兵包围了韩国的上党,而上党郡守不愿投降便私自派使臣将上党送与了赵国,想看赵秦鹬蚌相争,自己能渔翁得利,而这个举动刚好给了秦国攻打赵国的理由。
公元前261年四月,秦军左庶长王龁向赵国的长平发起了进攻,赵国方面也派出了名将廉颇选择迎战,但是长平地理位置注定了易攻难守,廉颇选择了控制战损,且战且退,避掉秦军的锋芒尽可能的保存实力。
秦国是异地作战粮草供给线远远长于赵国,廉颇想要拖到秦军粮草将尽的那一刻再进行决战,只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给了廉颇当头一棒。
久攻不下的秦国派人到赵国实行了反间计,而赵孝成王也听够了前线传回战败的消息,于是便派赵括接替了廉颇,想要在长平与秦军决一死战。
在得知赵国阵前换将的同一时间,秦国暗地里派白起接替王龁担任主将,并且严令军中不要走漏消息,否则格杀勿论。
后面的剧情大家都熟知了赵括接任主将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结果陷入了白起布下的包围圈,在突围46天无果后,最终赵括战死,20万赵军降卒被坑杀。
说句题外话其实长平之战的结局也并不完全怪赵括,当时赵国的国力已经远低于秦国。
廉颇在长平与秦国的拉锯战,每一天 对赵国来说都是巨大的消耗所以赵王也需要一场决战来分出胜负,赵括只是奉命主动出击,然后很不走运遇到了白起。
长平之战前后白起共斩杀赵兵45万人,至此白起也达成了一个疯狂的成就百万人屠。
根据史料统计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就杀掉了其中的二分之一,当然这样光靠史料上的数字进行叠加统计并不严谨。
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一步步进行,日后肯定会有对战国史更为精细的发现,比如说考古学家在如今的山西高平,不断发现战国时期的尸骨坑,已经侧面验证了长平之战的真实性。
白起以一人弱六国对后续秦国一统奠定了基础,说他是战神这一点无可争议。
而兵仙韩信的军事生涯同样战功赫赫,甚至比起武安君白起要更胜一筹。
韩信祖籍江苏淮阴,被后世尊称为兵家四圣,汉初三杰。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国士无双,多多益善,等等等等,活脱脱一个行走的成语大全。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布衣起家,身高八尺,喜欢负剑游历,一副游侠的模样相当潇洒,唯一缺点就是穷,生在乱世之中,能活着全靠去朋友家蹭饭。

平平无奇的蹭饭小天才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元前208年韩信先投靠项羽,然后又觉得跟项羽混没有前途,于是又过了2年韩信带着一群小弟投靠了当时还是小老板的刘邦,最终在萧何的举荐下获得刘邦赏识封候拜将。
那时的刘邦可能也没想到,他收留的这个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将会给他带来整个天下。
在被封为汉军大将后,韩信的才华彻底展露,公元前206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逼得名将章邯自杀,顺带夺取了三秦之地。
来年5月,韩信声东击西大败魏军,活捉魏王豹,魏国覆灭后韩信并没有停下脚步,9月份就挥师东进用闪电战击溃了代国和赵国的联军,并且乘胜追击将代国灭国。
公元前204年韩信开始进攻赵国,这也成就了韩信一生中最经典的一战,为了抵御韩信的攻势,赵王派成安君陈余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提前占据有利地形。
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去截断韩信的粮草,在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让韩信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
结果自负的陈余直接就拒绝了,因为邬县之战后刘邦抽走了韩信的主力军队,此时的韩信手里只有刚组建的3万新军,于是手握大优势的陈余开始飘了,想要在正面击溃韩信。
听到陈余没有采用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心中大喜随后开始施号发令,汉军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在夜晚沿小路隐蔽前进去赵军的大营附近设伏。
而韩信则用自己做诱饵吸引赵国主力军队离开营地,最终双方在棉河东岸开启了混战,由于无路可退汉军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作战,一时间与人数优势的赵国军队竟然打的有来有回。
陈余看到久攻不下便下令撤退,而这一退正中韩信下怀、井陉口的地形狭窄,严重影响了赵国军队撤退的效率。
更要命的是此时韩信的2000伏兵已经趁机占领了赵军大营,撤退的赵军看到满营的汉军军旗彻底军心涣散,被韩信两面夹击,20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著名的背水一战便出自这里。
随后韩信听从降将李左车的建议用一封信招降了燕国,公元前204年韩信带兵攻破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并且打败了前来救援的西楚军队,这一战楚国大将龙且战死。
公元前203年韩信统帅所有汉军与项羽在垓下进行了决战,最终项羽大败自刎,西楚灭亡。
自此韩信只用了四年时间就灭了秦朝残余势力,外加齐代赵魏燕西楚六国,而此时的韩信还不到三十岁,所以他确实也有狂妄的资本。
说到这里相信各位观众都对韩信和白起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其实无论从职位到生涯荣誉韩信都是要更胜一筹的。
唯一有争论的便是带兵能力,因为战国时期名将如云,孙膑,李牧,廉颇,王翦这些名将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而楚汉更像是韩信的一支独秀。
再者白起打的是强国之间巅峰时期的国家军,而韩信打的大都是六国覆灭后起义的农民军,战争训练组织水平是绝对会存在差距的。
这一点可以从秦汉对匈奴外战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史记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匈奴趁机举兵大肆入侵赵国国境。
可是赵国依旧凭借名将李牧的发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兵,打的匈奴往后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而秦国对于匈奴更是一直是处于强势压制状态。
而《史记 卷一百一十一 匈奴列传》中记载,刘邦在一统天下后亲率32万大军征讨匈奴,却被匈奴打得满头是包,以至于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
当然白登之围跟韩信没啥关系,因为韩信根本没去。
只是说跨时代对比要考虑一些更胜层次的地方,比如说综合国力,军队的战斗力,两位军事家的风格极为相似。
韩信的兵贵神速以及背水一战,与白起的孤军入楚简直如出一辙,我们从很多战争中都能看到彼此的影子。
两个人军事智商极高,又同样情商极低,功高盖主而不自知,这样的人往往能乱世为将,却无法盛世为臣。
两个人的下场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真要关公秦琼战一场,那我还是更加看好韩信,没什么别的原因,因为同样优秀的情况下,韩信更加年轻!:30277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