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5年10月16日至19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亚洲心脏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季晓平教授带来了《从指南出发探讨心衰患者GDMT长期规范管理》的专题报告,本文汇总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住院率和死亡率高,需要治疗+管理双管齐下

季教授指出,我国心衰现状有三大特点。①患病率高:25岁及以上成人心衰标准化患病率为1.10%,据推算,全国心衰患者总数已超过1200万,每年新增病例约297万。②死亡率高:出院后30天、1年和3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4%、13.7%和28.2%,且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③医疗负担重:心衰患者年均住院次数达3.3次,人均年住院费用近3万元,门诊费用亦超过6000元,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经济压力。

尽管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可改善心衰患者预后,但其住院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季教授指出,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长期管理的缺失。他强调,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改善,50%依赖于药物的规范化治疗,50%则取决于系统化的长期管理。

药物的规范化治疗应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  

    尽早联合用药:研究表明,越早启动“新四联”治疗(ARNI/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i),患者获益越显著。该方案已被国内外多部指南推荐为一线标准治疗。

     

 

 

  •  

    积极滴定剂量:靶剂量是实现最大疗效的关键,应在耐受前提下逐步上调药物剂量。

     

 

 

  •  

    坚持终身治疗:即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改善,也不代表心肌功能完全恢复或左室功能正常化,治疗需长期坚持,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典型病例:从“终末期”到功能恢复

为更直观地说明规范化治疗与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季教授分享了一则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61岁,主因“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年,加重2天”于2022年6月15日急诊就诊。入院时,患者表现为喘憋明显,不能平卧,双肺湿啰音明显。

既往史回顾

2018年5月:活动后胸闷、气短,伴咳嗽。冠脉造影示D1远段40%狭窄,其余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经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患者自行停药。

2021年6月: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外院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内径(LV)67.8mm,射血分数(EF)30%。住院治疗出院2个月后再次自行停药。

2022年3月至6月:症状反复加重,多次住院治疗。外院超声提示LV增至70mm,EF降至18%,伴重度二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PASP 62mmHg)。当地医院考虑为终末期心衰,建议评估心脏移植。

入院后,经一系列辅助检查(血生化、动态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最终诊断:

1.扩张型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蝎急性失代偿

心功能IV级(NYHA分级)

2.心律失常

频发多源室性早搏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3.高血压病(1级,很高危)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5.高脂血症

6.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重度)

夜间低氧血症(重度)

7.甲状腺切除术后

治疗与管理策略

入院后,团队立即启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呋塞米)、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白蛋白等进行容量管理,同时联合使用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以改善心肌重构、控制心室率及抗心律失常。经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顺利出院。

季教授强调,出院并非治疗的终点,而是长期管理的起点。医生需在出院前进行系统宣教,指导患者:自我监测体重、血压、心率及症状变化;严格按时服药,严禁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定期门诊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与优化管理

在后续管理中,治疗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分阶段调整随访频率:

 

  •  

    在剂量调整阶段:每2周门诊调药,逐步滴定ACE/ARB/ARNI和β受体阻滞剂至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监测患者体重、血压、心率、NT-prOBNP、肾功及血生化。

     

 

 

  •  

    达到目标剂量阶段:继续监测血压和心率,每3个月复诊,必要时重新评估病因,达到靶剂量且心功能恢复者,每半年复诊一次。

     

 

患者预后

经过规范化治疗与系统管理,随访至今36个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日常活动耐力增强,生活完全自理,未再因心衰急性加重住院,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小结

我国心衰患者超1200万,出院3年死亡率近三成。采取“药物50%+管理50%”的诊疗策略,61岁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实现36个月零再住院,活动如常。提示我们只有把出院当起点,用系统管理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降低住院率与死亡风险。

专家简介

季晓平

 

  •  

    山东省首届心内科博士生,主任医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FACC.

     

  •  

    2005-2006年在美国HARTFORD医院研修学习

     

  •  

    山东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九届全国委员,心衰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心衰专病中心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

     

  •  

    国家心衰医联体山东中心主任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新药评审专家

     

  •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  

    多家国内外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  

    承担或参加863、973、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自然多项课题

     

  •  

    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7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