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领域最近炸了锅!
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搞出了大动作,他们用基因工程给自然杀伤细胞做了个 "隐身衣",让这些被称为 CAR-NK 的免疫细胞既能躲过人体免疫系统的 "巡查",又能精准猎杀癌细胞。
这玩意儿还解决了传统细胞疗法的免疫排斥问题,以后癌症治疗说不定真能实现 "现成即用",不用再让患者苦等数周制备细胞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 CAR-NK 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说。
首先得说说传统癌症免疫疗法的痛点,就拿大名鼎鼎的 CAR-T 细胞治疗来说,虽然在血液癌症治疗上有不错的效果,但它得从患者自己身上提取细胞,再进行体外培养和基因改造,整个过程要花好几周时间。
这对癌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耽误不起啊。而且有些患者自身细胞活力不足,根本没法用这种疗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就想,能不能用健康人的免疫细胞来做治疗?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外来的免疫细胞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当成 "入侵者" 攻击,这就是免疫排斥难题。
哈佛的研究团队就是瞄准这个难题下的手。他们发现,NK 细胞表面有一种叫 HLA I 类蛋白的 "身份标签",要是能去掉这个标签,NK 细胞就能躲过免疫系统的识别。
于是研究人员用 siRNA 技术抑制了 HLA I 类基因的表达,同时还引入了 CAR 基因以及 PD-L1 或单链 HLA-E 基因。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改造后的 CAR-NK 细胞不仅能 "隐身",杀癌细胞的能力也更强了。更关键的是,这些改造基因能整合在单一的 DNA 构建体里,大大简化了制备过程。
在人源化小鼠实验里,这些 CAR-NK 细胞表现相当出色,不仅消灭了大部分癌细胞,还没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攻击。
而且它还降低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要知道这可是免疫疗法里能要命的副作用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建柱教授说,这种改造让 CAR-NK 细胞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更安全,这话确实没夸张。
就在哈佛团队取得突破后,咱们中国的科研团队也不甘示弱,最近在 CAR-NK 细胞领域也拿出了重量级成果。
10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金勇研究员、张梦云副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竺晓凡主任医师,在《自然 - 生物医学工程》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
他们开发了一种从脐带血里大规模制备 iNK 细胞和 CAR-iNK 细胞的新方法,这可是解决了 CAR-NK 细胞临床应用的一大关键难题。
咱们都知道,要想让 CAR-NK 细胞广泛应用,大规模生产是绕不开的坎儿。以前的方法产量低,根本满足不了临床需求。
但中国团队开发的这套三步策略,从单份脐带血的 CD34 + 造血干细胞 / 祖细胞开始,能产出 1400 万至 8300 万成熟 iNK 细胞,或者 700 万至 3200 万 CAR-iNK 细胞。
这个产量可比传统方法高多了,完全能满足多次、高剂量治疗的需求。
而且这批细胞质量还特别好,高表达 CD16 受体和 CAR 蛋白,这意味着它们能更精准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还能和抗体药物协同作战。
最让人放心的是,这些细胞几乎没有 T 细胞污染,能有效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不管是新鲜制备的还是冷冻复苏后的细胞,在实验里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能力,还能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
更重要的是,这套方法降低了 CAR 基因工程的成本,为以后临床推广打下了好基础,相当于建了一个 "超级细胞工厂",能批量生产抗癌 "士兵"。
除了在癌症治疗上的突破,CAR-NK 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也有了新进展,咱们中国的医院已经有了成功案例。
就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吧,从 2024 年 8 月开始,他们就开展了 CAR-NK 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目前已经有 3 名患者入组,效果都挺不错。
23 岁的小童就是其中一位,她刚大学毕业就被确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患上了视神经炎,一夜之间视力就模糊了。
虽然用了大量激素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但病情一直控制不住。2024 年 9 月,小童和家人决定试试 CAR-NK 细胞疗法。
治疗过程花了半个月,第一周先用化疗药物清空她体内的淋巴细胞,第二周开始,分三次输注了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制备的 CAR-NK 细胞。
出院第五天,小童惊喜地发现自己看东西清晰多了,现在她每月回医院随访,激素用量也在慢慢减少。
浙大二院的钱文斌主任说,他们之前在 CAR-NK 治疗淋巴瘤上已经有了两年经验,完全缓解率达到了 55.6%,这也给了他们将这种疗法应用到自身免疫疾病上的信心。
和传统治疗比起来,CAR-NK 细胞是 "货架型" 产品,能标准化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普及。
无独有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徐沪济教授团队,还用 CAR-NK 细胞成功治疗了系统性硬皮病患者。
他们和企业合作,通过多基因编辑造出了新一代 CAR-NK 产品,解决了传统 CAR-T 治疗的不少难题。
接受治疗的患者皮肤硬化明显改善,组织纤维化也逆转了,肺功能和心脏功能等指标都好了很多。这不仅给硬皮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 CAR-NK 细胞在更多自身免疫疾病上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不过,要让 CAR-NK 细胞真正走进临床,服务更多患者,还有不少挑战要克服。首先就是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问题,虽然中国团队在产量上有了突破,但要大规模推广,还得建立统一的细胞制备和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每一批细胞的质量都稳定可靠。
然后是长期安全性评估。虽然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研究显示 CAR-NK 细胞很安全,降低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但毕竟临床应用时间还短,长期使用会不会有其他副作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而且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对治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怎么让 CAR-NK 细胞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个需要琢磨的问题。哈佛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饮食对免疫细胞功能影响很大。
他们在《自然 - 新陈代谢》上发表的研究显示,过量摄入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油脂,会让 NK 细胞的功能下降 47%,还会加速肿瘤生长。
更有意思的是,相同剂量的动物油脂,对中国受试者 NK 细胞活性的抑制比西方受试者高出 31.5%。这就意味着,患者在接受 CAR-NK 治疗期间,可能还需要配合健康的饮食,才能让治疗效果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也在积极推动 CAR-NK 技术的发展。
比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 2025 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里,就专门设置了 CAR-NK 技术方向,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AR-NK 技术,还要在动物模型里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有了政策支持,相信 CAR-NK 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会更快。
现在哈佛团队已经计划和达纳 - 法伯癌症研究所合作开展临床试验,中国的科研团队也在积极推进相关研究。
陈建柱教授预测,未来 CAR-NK 细胞说不定能取代 CAR-T 细胞治疗。毕竟它更安全,还能现成即用,对患者来说太友好了。
CAR-NK 细胞疗法的出现,给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从哈佛的 "隐身" 技术到中国的规模化制备突破,再到临床应用的成功案例,每一步进展都让人振奋。相信随着技术不断完善,未来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项黑科技。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