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医院,一个60岁女性因为连续两周服用某些中草药调理身体,出现恶心、全身乏力、眼白发黄,被家人送到急诊。

 

化验一看,转氨酶升到常规上限的20多倍,总胆红素飙高,B超显示肝实质水肿,确诊为药物性肝衰竭。

家属说她吃的是亲戚推荐的“养肝排湿”的中药,不是处方药,也不是医院开的,就是泡水喝。

医生说话很直接,不管是医院的还是外头卖的,只要是中药,夏天喝,就得当心。这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中药进肝,没得选。肝脏是人体代谢和解毒的中心,所有摄入的药物,无论是化学药还是植物成分,最终都得靠肝去处理。

问题在于,很多人把中药当成“天然的就安全”,觉得喝草药不会伤身。事实上,中药里含有不少成分毒性模糊,比如马兜铃酸、雷公藤、多种生物碱、树脂样成分,这些东西在低温低湿的情况下,代谢相对平稳,但一到了夏季,肝脏负荷本就高,一点点超量就可能出事。

 

夏天本身就容易导致肝血流灌注下降。湿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往外走,肝脏处于“低灌注高代谢”状态。

人在夏天吃饭少、喝水多、睡不好,肝细胞解毒能力下降。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一波中药刺激,不出事才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过一项回顾调查,近三年入夏三个月内接诊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有超过30%与中药有关,其中近70%患者都使用过自己煎煮或购买非处方的中药产品。

还有一个现象特别常见,那就是“多种药材混搭”。有的人喜欢自己抓一把药材熬水喝,有的是朋友推荐的方子,有的是小商贩推荐的养生包。

这种“搭配饮用”最危险。不同药材之间成分复杂,有的会互相强化毒性,有的会干扰代谢路径,比如穿心莲与黄柏同用时,会抑制肝酶系统,引发肝细胞坏死。

 

浙江一位50岁男子,因为每天喝一大杯“祛湿中药茶”,半个月后入院检查,ALT高到800以上,肝活检显示明显肝小叶损伤,病情一度进展到中度肝衰竭。

肝损伤不是喝完就有反应的。有的人连续吃了两个月才出问题,有的人三天内肝酶飙升。关键在于体质、剂量、频率和季节。

当气温超过32度以上,肝酶活性下降,全身代谢节律紊乱,本来没事的东西,也可能变成毒。

很多中药毒性是“剂量相关”,不是吃一次就毒死,而是日积月累下,肝脏受不了,一下子爆出来。问题是多数人压根不去查肝功能,等黄疸、乏力、尿色变深才知道肝坏了,已经晚了。

更复杂的,是中药成分与常见慢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人本身就在吃降压药、降糖药、他汀等控制慢病的药物。

 

夏季血压血糖波动大,有些人自作主张把西药减量,加了点“中药调理”,想要“自然过渡”。这种做法对肝脏是双重负担。

比如肝素代谢类药物会和黄酮类中药成分发生代谢竞争,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加重肝毒性。

还有的中药含有活性鞣质,对肝细胞膜造成直接伤害。数据表明,服用中药期间合并使用西药的肝损伤风险增加3.4倍。

那是不是只要医院开的中药就没事?也不是。哪怕是中医处方,夏天喝也得讲条件。第一个就是体质问题。

夏天本来就是阳气旺盛之时,很多人习惯喝“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黄连、栀子、龙胆草、柴胡等。这类药寒性强,容易伤阳气,伤脾胃,也容易让肝失疏泄功能。

 

特别是脾虚肝郁的人,越喝越堵。医生临床观察发现,夏季使用“清热泄肝”类中药的患者中,ALT异常升高的发生率达到15.7%,远高于秋冬季节。

第二是喝药方式的问题。很多人图省事,把药渣反复煮,或是干脆熬浓缩液装瓶放冰箱。还有人干脆用保温杯泡着中药喝。

这种做法容易让一些热敏感成分变性,产生有毒副产物,比如含鞣质的药材长时间高温处理后,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性化合物,对胃肠和肝脏都有负面影响。

还有些草药中含有天然的农残或重金属,煎煮浓缩时间越长,浓度越高。

南京鼓楼医院报告一例60岁女性,使用含半夏、川乌中药包煮服两周,出现明显肝区疼痛,入院查出肝功能全项异常,停药一周后逐渐恢复。

 

第三是中药来源不清的问题。市面上大量所谓“养生药包”,来源不明,成分未标注,里面含不含马兜铃酸、雷公藤、大黄碱,没人能说得清。

有研究实地抽检市售中药养生茶,发现超过40%产品成分与标签不符,有的甚至添加了西药成分如双氯芬酸钠、扑热息痛等。

这类非法添加物进入体内,加上夏天代谢不稳,极容易发生肝肾损伤。监管盲区、消费者迷信、使用者无意识,这三点合在一起,就是夏季中药性肝损伤反复发生的根源。

很多人对“中药导致肝衰竭”这件事不以为然,觉得只是个例。但数据摆在那。

中国药监局2017年—2020年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伤中,约28%与中药相关;在中药相关肝损伤中,70%出现在5—9月之间,气温越高,案例越集中。

 

这不是偶然,是季节性生理特点和用药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惜多数人并不清楚中药进入体内后的代谢路径,不知道有些药物成分需要肝细胞特定酶系处理,一旦这个系统被打乱,伤害立刻发生。

更深层的逻辑,是很多人把中药当成补品,而不是药物。药三分毒这句话不是吓人的,中药也一样。

再天然的东西进入体内,都会经过代谢解毒、转化、排泄的过程。如果中药真的全无副作用,那根本不会有“煎服量”“服药周期”“调方复诊”这些讲究。

医生开方的背后是权衡,是经验,是风险预估。不是一个朋友推荐、一个商家吹嘘就能决定能不能喝的。

现在有个新的方向值得思考:既然中药有潜在肝毒性,那是否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提前筛查出个体对中药成分的代谢敏感性?

 

比如对CYP450酶系活性低的人,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使用某些中药?如果能把个体化代谢能力和中药使用关联起来,是不是可以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这个思路正在被一些大医院探索,也许不远的将来,中药开方之前,也要先查个“中药代谢基因图谱”。到那时,用药才更安全,尤其是在湿热高负荷的夏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